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武汉也是世界各大城市中人均拥有水量最多的城市。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等院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组成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2万人(2011年),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城。
武昌的历史最悠久,迄今她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沧桑历程。
据考,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是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
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
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
后来因辖区扩大又改称汝南县。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
武昌在那时又称为郢城。
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后任郢州剌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土石城堡,此堡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后世称为“曹公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称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
州、县治所均设于城内。
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
1937年改称武昌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汉阳、汉口合为武汉市。
武昌城也是一座具有革命意义的名城。
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缩写。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历史上最为使人振聋发聩的一场大变革辛亥革命爆发。
从武昌红楼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都为之振奋了辛亥革命的反清枪声划破长空,武昌首义一举成功。
武昌记下了中国近代史中最光辉的一笔!千年睡狮,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
1920年,武昌城又用重笔书写了光辉千秋的另一章。
董必武、陈潭秋等早期共产党人在武昌建立了湖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叫江夏。
江夏这地方在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
由于交通条件,来江夏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客商中,要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
因为,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而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因此,陕西的商人来江夏比较方便。
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
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都觉得比叫江夏更为合适,最后江夏这个称呼晓得的人倒不多了。
汉阳和武昌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
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
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
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是武汉的一个大型综合风景区,位于武昌之东。
它虽不如杭州西湖那么著名,但面积比西湖大,湖水比西湖清澈,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东湖湖岸曲折绵长,向有九十九
湾之称。
湖中心的小岛上建有结构壮丽的湖光阁。
登阁向四周眺望,但见湖西岸有九女墩、长天楼、行吟阁、听涛轩、水云乡、沧浪亭、湖滨画廊、湖北省博物馆等建筑,是东湖的主要游览区。
湖的南面,秀丽的珞珈山上有武汉大学校舍。
每到夜晚,层层楼宇,点点灯火,景色特别迷人。
湖的东南面,山峦重叠,郁郁葱葱,那里有著名的磨山植物园。
黄鹤楼是武汉最负盛名的古迹,旧址在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鹤矶上,该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黄鹤楼因是木结构建筑,历代又多有香火供奉,所以屡遭火灾,最后一次是焚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后来再也未能按原型重建。
1981年,武汉人重建黄鹤楼,游人们又可以登楼欣赏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
古琴台是武汉的又一古迹,位于汉阳龟山西侧的月湖畔,相传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地方。
建国后,重加修缮,增饰了伯牙像、纪念碑和有关石刻。
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三国”、“三峡”旅游线路的中转站。
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盘龙城商朝遗址、辛亥革命首义军政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禅寺和东湖4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4A”级景区(点)。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清末及民国时期,武汉经济位居亚洲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武钢、武重、武锅、武船、肉联等一大批企业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实力。
195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中国第四。
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东西湖的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自1992年5月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武汉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之一。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必须强化历史文化意识,必须建构体制规范约束,必须完善法律惩罚制度,才能克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危机,才能走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困境。
别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的手中沦落与颓败,应该将我们祖宗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应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教育,不仅应该在学校里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更应该在政府部门推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教育,学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强化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