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19世纪后三十年到一战前夕的国际关系(草)

第5章 19世纪后三十年到一战前夕的国际关系(草)

第5章 19世纪后三十年到一战前夕的国际关系本章主要问题:1870-1914国际体系的特征.欧洲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新格局——法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焦点;——俾斯麦的外交方针与三皇同盟建立;——70 年代的“ 东方危机” 与柏林会议;——德奥意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5.1 1870年后的国际体系(1870-1914 )5.1.1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向全球性国际体系全面过渡(环境,界限)动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世界性经济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影响——后发优势集中体现的一次机遇,导致国际权势结构变更;——急剧扩大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差距标志——以非欧现代强国为中心的两大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出现——形成以欧洲为中心,以美、亚为次中心的国际体系5.1.2 新兴资本主义大国逐步参与到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管理(结构)美国•从大陆扩张到海外扩张;•南北战争后走向帝国主义: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海-庞斯福特条约”日本•“脱亚入欧”;•中日甲午战争;•英日同盟;•日俄战争德国:”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德国、美国、日本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逐步构成对英国主导的世界霸权的挑战•大国对外扩张性逐步加强;——大国矛盾复杂化;——德、意要打破原来欧洲的均势框架;——英国“ 平衡者” 的作用失败;5.1.3 跨国价值变迁•王朝的、政治的“国际主义”被列强民族主义取代;•帝国秩序受到民族分离、民族独立思潮的严重冲击;•民族主义思潮间的尖锐对立(特殊民族主义盛行);•19世纪末的政治思想酝酿了20世纪跨国意识形态的冲突;•马克思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自由国际主义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条件;5.1.4 欧洲国家国内政治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主权从国王手中象征象征性地转到以人民名义行使权力的政府手中•大众政治的发展——普选权;——议会;——政党•经济压力集团与军事压力集团的兴起•全民动员方式•福利国家特性5.1.5 规范的改变规范:调节体系内组成单位的相互作用的规则与习惯•王朝外交向政府外交转变;•外交的专业化、制度化;•权力、生存、扩张与民族国家的利益成为现实政治的新目标,取代了欧洲协调(合作、信赖)5.2 普法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5.2.1 德国问题与俾斯麦外交的方针德国问题(一)德意志作为“缓冲”地带的作用消失使欧洲国际体系的内在灵活性大为减少,----直接冲击法国和奥匈帝国----法、德矛盾左右欧陆政治----欧洲联合制衡的能力进一步转向英、俄(二)德国对国家地位和外交政策的选择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一个长期命题:保持欧陆优势还是“突围”加入角逐世界强国?俾斯麦大陆政策核心内容:•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形成大陆政策的现实因素:•地理;•法国复仇;•统一后影响大陆政策的外交战略布局:联奥,拉俄,亲英,反法;俾斯麦方针与体系(1871-1890)德国外交定位的选择(1)大德意志主义与预防性战争大德意志:荷兰、瑞士、丹麦阿尔萨斯,洛林哈布斯堡帝国日耳曼人(2)“满足”的国家——维持和平与现状是捍卫国家的最保险、廉价之手段——欧洲性的对外政策(非民族性、王朝性对外政策)关键:孤立法国及防止敌对同盟的出现手段:建立蛛网式外交联盟体系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1873 年三皇同盟1879 年德奥同盟1881 年第二个“ 三皇同盟”1881 年奥塞同盟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83 年德奥罗同盟1887 年英奥意《地中海协定》1887 年德俄《再保险条约》5.2.2 第一次三皇联盟•1873年•德-俄-奥•意(稍晚加入)•保守性大国间的梅特涅式协调——维持国内现状与控制波兰的共同利益——就威胁和平的大国分歧磋商第一次三皇同盟的瓦解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德对法“预防性战争”的言论——俄国的反应5.2.3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巴尔干危机•1875,波-黑两省起义;1876,塞-门起义•俄克制与针对英国的宣传战(土耳其人暴行)•俾斯麦东方政策:不反对俄对土战争不许俄、奥大国地位受威胁•俄奥1877《布达佩斯协定》:奥对俄土战争中立奥可占领波-黑俄在巴尔干不建大国英国提议的会议与调停方案:土割让门的内哥罗;巴尔干行政权国际监督土耳其的反应:军事胜利之下的让步是民族耻辱俄国对土宣战:1877年4月24日俄土战争(1877-1878)战争爆发•1877年4月24日俄国对土宣战俄国战争与外交•1877年12月,普利佛那俄打败土,土请求停火•1878年3月俄土《圣斯特法诺条约》:——大保加利亚与地中海出海口(从黑海到阿尔巴尼亚山脉,从多瑙河到爱琴海)柏林会议的召开列强对《圣斯特法诺条约》的反应•奥倡议召开柏林会议修约,俄不得不接受•会前外交——英俄秘约:新保加利亚边界远离爱琴海——英土秘约:土耳其割让塞浦路斯英保障土耳其亚洲领土——英奥协定:英支持奥瓦解大保加利亚柏林会议: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柏林条约》1878-7-13•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保加利亚:北临多瑙河,西接塞尔维亚,南临巴尔干山脉;土耳其宗主权下的独立公国,俄国士兵负责守卫;保加利亚大公为巴登堡的亚历山大——东鲁美利亚:巴尔干山脉以南,土耳其总督管理;欧洲委员会负责政府改革——其余部分:濒临爱琴海的地区,土耳其直接统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完全独立•俄得到黑海东部的巴统、卡尔斯、阿达汗,并重新得到比萨拉比亚•奥地利占领(非兼并)波-黑,驻兵两地之间要地,南方通道畅通•英得到占领塞浦路斯的权利•法国被秘密允许占领突尼斯•意大利、德国无领土收获柏林会议的意义:欧洲国际关系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会议结果•俄国在巴尔干势力缩小,英奥收益;•俄与奥英矛盾加深;•俄奥英三国在近东暂时达到新平衡,东方问题并未解决;•俄德矛盾加深(俄国的假朋友),德国走上正式结盟之路强权政治时代的一次外交成就•作为议题的巴尔干国家没有与会;公开提出,私下敲定•和平的维持德国与柏林会议•俾斯麦主导谈判的步伐和基调,维持近东和平•避免在俄奥间选择和干预非核心利益区,但酿成俄之敌意5.2.4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与瓦解一、第二次三皇同盟德奥同盟,1879-10-7•德奥:俄国入侵情况下相互支持•奥:防止德-俄-意联合瓜分哈布斯堡帝国•德:限制奥地利在东欧的侵略性行动三皇同盟(有效期三年),1881-6-18•过程——俄主动要求德复活三皇同盟:德奥结盟的刺激——德说服奥:新首相不满奥,英在东欧支持奥无望•内容——与第四国交战(土除外),其他两国中立;——同意战时封闭土耳其海峡(避免通过黑海进攻俄);——德奥不反对保加利亚-鲁梅利亚合并;——奥地利可以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目的:消除彼此间在东欧的重大冲突•作用:稍微消除了俄奥间的紧张,为危机时谈判提供立足点第二次三皇同盟的裂痕:奥地利在巴尔干的进展与俄国的挫折、怨愤奥地利推进在巴尔干的经济影响(修铁路)奥-塞关系•利用塞对俄不满(上一次战争的领土收益),收买塞大公,支持塞向南寻求领土收益《奥罗同盟条约》,1883-10-30(有效5年,实至1916,德加入)•罗马尼亚:德奥提供针对俄的保护•奥:防止罗将统治扩展到特兰西瓦尼亚等帝国其他部分•德:利益在于与俄友好和拥有不卷入东欧的自由二、保加利亚危机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调整保加利亚危机•巴登堡婚姻:巴登堡的亚历山大+普鲁士的维多利亚公主(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德国皇帝继承人的女儿)•东鲁梅利亚革命,1885-9:旨在与保加利亚合并,亚历山大大公担负领导•塞尔维亚入侵保加利亚:保战胜塞,奥外交干预阻止保入侵塞•1886-4,列强承认保加利亚和东鲁梅利亚事实上的合并(名义上土苏丹有宗主权)•1886,亚历山大退位,新保加利亚政府仍不愿屈从俄•德国的作用:阻止巴登堡婚姻,迫使奥地利守约•后果:俄对奥愤恨,对德不满1882年三国同盟缘起:突尼斯事件与意大利的外交调整•1881,法国夺取威尼斯(法突《巴多条约》确立实际保护者地位)——背景1,德国帮助法国海外扩张以补偿法——背景2,柏林会议列强的许诺——背景3,支持殖民政策的朱尔·费里当总理——背景4,意大利有大量投资,视为天然扩张范围•意大利的外交选择(1)共和派:与共和制的法友好,获得奥控制区(2)亲德派——德军事实力帮助意获得殖民地——新教德国可以帮助意反对教皇——君主制德国支持反对共和制和革命•俾斯麦的动机——君主制的意大利较少可能与法国结盟——一旦奥俄战争,确保意大利中立三国同盟的内容•1882-5-20,签约(定期续签,直至1915年意大利转至英法阵营)内容:•保证支持君主制原则及现存政治社会秩序•针对法国及法、英、俄间任何形式组合的防御性同盟涵义:•奥地利:意对奥俄开战保持中立的承诺;抑制意大利民族统一主义者夺取“未归”领土•意大利:赢得声望;两个强大的防御性盟友;对自己夺回教皇国及反对革命势力的支持俾斯麦与埃及危机埃及危机•1869,苏伊士运河完工•1875,埃及总督向英国出售运河股权•1876,英法政府代表债券持有者确立对埃及的某种共管•1882-2,埃及军官建立民族政府•1882-9,登陆的英国军队打败埃及军队•英国的埃及政策表态:占领时暂时的埃及危机与欧洲大国关系•英、法、意三国紧张关系:埃及成为英法关系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德国先力劝列强协议,后鼓励英国单独行动俾斯麦的殖民政策:从反对获得海外领地到追求殖民地扩张动机与算计•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进步主义者)的呼声与选举需要•维持国家融合统一的手段•削弱皇太子及太子妃(维多利亚女王之女)的地位•德国安全的命脉所系是欧洲大陆•保护和扩大德国的经济机遇•殖民地置于德国国旗的保护之下,但特许公司和企业家承担夺取和管理的风险与费用夺取殖民地的做法•法德合作,对英施压,从英国榨取殖民让步•不至于使英国人永远对德国疏远俾斯麦殖民扩张的成果与后果•德国的殖民帝国:西南非洲,多哥兰,喀麦隆,东非,新几内亚部分地区(太平洋地区)•法国的收获:法属刚果,红海沿岸部分地区,东南亚•1885,法费里内阁倒台,法德合作终结•法德和解的限度显现•对英国的粗暴施压与殖民利益抢夺,根本性地疏远了英国(仅次于海军计划的作用)柏林非洲问题会议的召开(1884-1885)对刚果和西非的争夺:•葡萄牙:1884英葡条约(完全的自由贸易;英-葡共管刚果河交通;达荷美部分地区的古老权利转让;莫桑比克港口转让)•法国:与“国际刚果协会”联手,换取未来得到西非•“国际刚果协会”/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通过银行家说服俾斯麦会议的召开•葡萄牙呼吁•法德建议召开所有欧洲大国政府参加的会议(没有任何非洲国家)•1884-11-15,召开•1885-2-26,《柏林会议最后条约》柏林非洲会议的内容地理范围:中非地带(刚果河~赞比西河);西非尼日尔河大盆地内容•贸易自由(制成品免除所有税赋)与航行自由(自由进出东西海岸、刚果河流域等)•保护宗教、科学与慈善机构,改善土著的道德与物质福利•终结奴隶贸易和处罚违反者领土划分:•法属刚果:刚果河以北,北接德占喀麦隆•葡属安哥拉:刚果河以南区域,刚果河河口两岸的控制权•刚果自由国(1908,比利时刚果):刚果盆地大部分柏林非洲会议的影响•制定欧洲人争夺非洲海岸领土的规则——超出原有范围需告知其他签字国;——保护现存权利与确保自由贸易等规定的义务•对非洲内陆的领土权利悬而未决•给予非洲各民族人道主义待遇的规定常被抛弃•法德合作终结,英德关系有所改善俾斯麦同盟体系的高潮背景:•法国反德情绪和布朗热主义•俄国因保加利亚受挫的反德情绪•法俄联手,德国面临两线战争的危险算计:•构建反俄同盟:奥地利为轴心,英国为盟友,意大利、土耳其、巴尔干国家支持•迫使俄国让步,孤立法国同盟体系的构成:•《第一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盟”续签•俄德《再保险条约》•《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87·2~5•大国秘密的照会互换,非正式条约•核心的英-意照会: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黑海现状;意支持英埃及政策,英支持意北非政策•英-奥照会:双方承认东方问题的共同利益•西-意照会:遵守•界定了相关大国共同利益“三国同盟”续约,1887-2-20•法俄反德,意大利提高要价•原条约延续•奥-意秘密照会补充:——维持近东现状——否则意参与瓜分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德-意秘密照会补充:——维持北非现状;——若法在北非威胁意,德援助意(以英国对意大利的保证为前提,共同防止意滥用)俄德《再保险条约》,1887-6-18•为期三年,秘密条约•一方陷入与第三国战争,另一方善意中立,但不适用于德对法侵略战争、不适用于俄对奥侵略战争•支持巴尔干现状:德承认俄在保利益•土耳其海峡在战时应被封闭•绝密议定书——德保证支持俄恢复在保影响力——反对巴登堡的亚历山大亲王的复辟,——在外交、道义上支持俄控制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两海峡条约涵义与作用•对德国的非核心利益区对俄提供行动自由和外交支持,并以维持现状的大国同盟存在为前提•延缓了法俄两国结盟《第二次地中海协定》,1887·12·12和16奥、英、意三国再一次互换照会•重申维持近东现状原则,•土免遭任何形式外国统治的重要性,土不应放弃保、两海峡及小亚任何部分•三国帮助抵抗对土主权的蚕食,包括占领土耳其领土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特点•列强进入联盟网络,但没有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任何一国都得到遭受侵略时受到若干其他大国支持的保证•侵略国将面对一个占据压倒性优势的防御同盟•作用:反对破坏现状,威慑沙文主义•长处:国家维护条约的巨大利益与条约内容灵活•弱点:前提是对维持领土和政治现状的坚持,但多数列强不满现状威廉二世继位•1888·3·9,威廉一世去世•皇太子弗里德里希三世继位•1888·6·15,29岁的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外孙)继位“德国的最大悲剧就在于他从来也没有成熟过”•教育:不能接受严格的学习纪律或思想训练•智力特点与行事风格:——聪明而肤浅(爱好军事,但仅在意游行和检阅)——敏锐而混乱(好主意多,靠灵感提出政策,但无法制定合乎逻辑的行动方针和贯彻到底的意志)——勤政而冲动自负(经常潦草地批阅文件)——想象力丰富而简单化(简单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大德意志主义)俾斯麦后期的政策德俄关系:•沙皇政府损害德国贸易和德在俄属波兰利益的立法措施•1887·11,下令对俄国关闭柏林货币市场(命令德意志帝国银行停止接受以俄国国家债券作为贷款抵押),俄国债券贬值•1888秋,法国金融家为俄国在巴黎市场融资50亿法郎•影响:对俄恶毒的打击(宣布的时机)经济意义不宜夸大对俄国亲法仇德分子提供了机会寻求英德结盟•索尔兹伯里的保守党政府对1889英德结盟的建议不置可否•1889·5·31《海上防务法案》与“两强标准”•维多利亚女王同意邀请威廉二世访英宪法修正的努力与遭解职:1890·3·18三、俾斯麦体系的瓦解(一)废除《再保险条约》俄国外长基尔斯伯爵与《再保险条约》续签•拒绝续约将迫使德在东欧支持奥,并推动英德结合•法俄结盟危险性:诱使法发动复仇战争,不信任共和政府德国放弃俄国:1890年不续签《再保险条约》•俾斯麦的责任•反对续约的理由:——与德与奥、意、罗之条约相矛盾,如果俄威胁泄露,则德受到俄要挟——没有规定弥补俄法结盟危险的措施,没有保证法国攻击时俄国支持德——没有缓解俄国的敌意俄国的坚持与德国的疑心德国外交“新路线”卡普里维政府设想:由利益相同国家构成的同盟取代相互制衡、自相矛盾的同盟,英国取代俄国的地位,抑制侵略性大国(法俄)缺陷:忽略对俄政策改变对其他大国和盟国的影响•奥、意:将向德国索取更高的要价•俄:将被迫寻求与法结盟(1892,《法俄军事协定》)•英:自己不必介入,德国将被迫支持奥意反英法加入则德国可以对法俄颐指气使英国不可能缔结将给与德国几乎是欧洲大陆外交霸权的同盟俾斯麦体系瓦解的根源•欧洲均势环境条件的根本变化:•国际共识瓦解;•破坏国际关系稳定、主张国际冲突的国内压力因素增长;•国际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体系过于精巧,脆弱(二)英德关系英德殖民协议,1890·7·1•德国在非洲几乎所有争议性殖民问题上对英让步•索尔兹伯里政府将赫尔戈兰岛让与德赫尔戈兰岛:北海上巨岩,扼守威悉河、易北河入海口(不来梅、汉堡)横跨在未来北海-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河口•德国购买英国友谊和推动英德结盟的步骤•英国寻求同德结盟的愿望并未增进•推动法俄意识到自身的孤立和缔结条约德国寻求英国加盟的努力意与三国同盟:•因突尼斯问题对德要求,德游说英给补偿•利用法国离间攻势,要求德在伦敦支持意•1891·5·6,《三国同盟》新签,德奥保证让伦敦支持意英国与三国同盟•1892上台的格莱斯顿自由党新政府对1887两个《地中海协定》态度谨慎暹罗危机•1893,法属印度支那与英属缅甸间的缓冲国受到法国威胁•英法关系紧张,英国谋求德国支持,威廉二世担心战争•虚惊一场:英不需立即与其他强国捆绑,加强海军更可靠德国对英不满,重新寻求与俄国的条约关系罗斯伯里关于地中海问题的声明和建议罗斯伯里(1894·3起接任英相)1894对奥保证:•英反对俄采取任何旨在获得自由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的举措•英想得到奥及其盟国将牵制法国的保证德国一贯立场:•英对将承担保护近东和地中海利益的保证•德战时支持英国的条件:——和平时期英与三国有约束力的保证——三国同盟赶来援助前英国已经参战卡普里维此时的反应:完全拒绝•迫使三国同盟预先明确英俄因海峡冲突的态度,英国则不承担义务•英国对是否及何时反对俄国,行动完全自由•德国可能参加只对英国有利的东地中海战争,并遭遇两线作战危险机会的丧失•1890-1914期间的最好机会•狭隘、僵硬的道理,没有考虑到进一步谈判的可能性和英国加入的价值•既拒绝俄国,又拒绝英国,琐碎而迟疑•愚蠢的政治推理,引发其他国家的错误结论,帝国主义政策与德英关系德国的估算•英国有朝一日需要寻求与德结盟•德加速英屈服的方式:在殖民地对英施压结果:•骚扰得罪了英国•海外争夺中的恐吓威胁和言过其实的声明显得危险巨大(本来法德同盟首先构成对英更大威胁)•大规模的舰队计划迫使英国与法俄结盟(三)法俄同盟的建立•背景:•法俄矛盾的目的:在西欧对抗德,非洲对抗英v.s. 东欧对抗奥,亚洲对抗英•动因:对英国与三国同盟签约的恐惧——1891·5,三国同盟提前续约——1891·7,威廉二世对伦敦盛大访问1891·8,一般协议1892·8,法俄军事协定1893·12和1894·1,互换照会批准协定,同盟正式开端1899·8·9,互换照会,同盟目的由维护和平扩大为维持均势;军事协定时间无限延长5.3 列强对非欧世界的争夺5.3.1 “新”帝国主义及其根源和影响帝国主义的概念:•传统上:扩大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和其他领土的某种形式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列宁的解析:垄断的资本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争论:•帝国主义与特定经济社会体制的关联性•帝国主义与特定种族或民族的关联性19世纪后期列强的“新”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的内涵•对非欧地区建立正式统治做法的显著增长•政府和民众对帝国主义事业兴趣加强•列强:英;法、俄;德、意;日、美背景与动因现实原因•伴随工业革命扩散对经济资源和市场的需求•1871年后欧洲国家边界重大调整暂告平息•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权力优势与领土有限的紧迫感思想逻辑•抵消外国保护主义的唯一方法是获取殖民地•大国生存取决领土面积提供的战略优势与资源•宗教理想主义和人道理想主义•殖民地是伟与威望的象征(满足民族心理需要)控制方式•直接征服(俄国占领中亚汗国)•“保护权”(英国在埃及,法国在突尼斯)•殖民政府(英、法、德在中非)•通过商业企业统治(1858前英在印,1908前比在刚果)•主导某个地区经济(英国在南非)•大规模对外移民(白人在北美、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势力范围”(欧洲国家、日本在中国达成协议)欧洲帝国主义的作用与影响两个重要的命题(1)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双重使命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论(2)列宁: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1、殖民统治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马克思的论述《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