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
划时代的意义
返回
重重点点难难点探点究探究
史料探究
主题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理理解解··深深化化··探探究究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
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二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藏书》
探究 (1)两段材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思想具有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
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 (2)经济:江南工商业 的发展,市民阶层经济力量增强。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 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正直清廉,不愿与道学家同流合污。 2.主张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怎样的特点?
答案 ①对孔子权威的否定,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
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②特点:反传统,反教条,离经叛道。
答案
(2)为什么说李贽离经叛道?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①原因: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 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②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产生。
知识点拨
答案
四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背景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主张 (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 的,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 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 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知识点拨
答案
二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背景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 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主张 (1)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 君权 ,保证 人民的基本权利。
误区警示
答案
方法总结 1.结构图示
2.表格法归纳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影响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对后世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
黄宗羲
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动作用
倡导经世致用,主张解决国计 顾炎武
民生的现实问题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 王夫之 唯物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主题二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史料探究 1.民主启蒙思想 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 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 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探究 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和黄宗羲提出限制君主专制的措施。 答案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天下之法”取代 “一家之法”;以“众治”代替“独治”。
答案
史论总结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 (4)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李贽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1.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3.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栏目 索引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随堂达标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答案
3.意义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 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 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误区警示
黄宗羲只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他的思 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他的思想只停留在批判君主专制上,并未对 将来社会的发展提出进一步主张。因此,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他只是对 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
(2)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 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 就是“人伦物理 ”。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时期的要求。
知识点拨
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 指违反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李贽的“离经叛道”是商品经济发 展与程朱理学丧失活力的结果。
3.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 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他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李贽提出了与封建正统思想相抵触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 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新的生 产关系和新兴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
答案
材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
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误区警示
答案
三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 (1)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 (2)面对社会危机,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2.主张 (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 的思想。 (2)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写成巨著《 天下郡国利病书 》,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