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园艺术(1)(1)
五 植物
中国园林分两种,一是对花木外形的欣赏,二是欣赏花木蕴涵的 文化。日本对苔草类植物情有独钟,在乔灌木方面也欣赏植物 的外在美,日本喜欢象征长寿的植物和能体现生命意义的植物。 中国分两种情况:一是季相美,显示四季不同的景观。二是植物 的空间审美,同其它造园要素搭配,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 日本重视春景和秋景,春赏樱花,秋赏红叶。樱花开在春季,只有 短暂的几天;红叶类植物因其在秋季显出血染的风采,因而深受 日本人的喜欢
京都龙安寺
京都西芳寺
桃山时代庭园总括
时代背景 古代遗制一扫,强固的封建体制, 宗教权威的否定,政治的绝对制度, 豪壮华丽之美一统天下 茶庭隆盛,鹤龟岛的蓬莱思想成为 主导地位,其它思想散见 茶庭,蓬莱庭园,坐视观赏式,池 泉式,枯山水式,回游式,大名式, 筑山式 利用巨石,水池小而深,筑山高而 多数,苏铁利用,大名庭园,寺院庭 园发展,蓬莱岛架桥等 感觉上石组荒野感,强烈,创作式 ,魄力感,不均衡等
思想背景 神仙思想(蓬莱与龟鹤) ,净土思想,禅宗思想
形式(地形分割) 种类 园,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阿弥陀堂 曲水宴,大和绘,绘卷物
平安时代后期,出现了一部日本乃至东亚造园史上最早的专著——《作庭记》, 作者橘俊纲。概述真是详细的记录了平安时代后期日本寝殿造庭院的形式及其造 园技术,对日本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游览方式可分为坐观式、舟游式、回游式; 以主要观景形式可分为池泉园、筑山庭、平庭; 以园林功能则主要有寝殿造庭院、净土庭院、枯山水、茶亭等;
筑山庭和平原
坐观式、舟游式、回游式
枯山水庭园
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 他 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 院里吟 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 数“枯山 水”造景艺术 。 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 、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 因而具 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四 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皇家讲究对称,私家园林讲求一定变化, 门窗花式多、雕刻装饰多,建筑密度较大。日本园林建筑多为 高台式,式样简洁,以不对称为主,门窗构件式样简洁,建筑密度 较小。 中日两国的建筑都可以分为主体实用性建筑、休闲性建筑、 附属建筑、建筑小品四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厅、阁、堂等 是私家园林主体建筑,皇家园林则是宫殿;日本古典园林以寝殿、 书院、金堂等作为主体建筑,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中国古 典园林中的休闲性建筑有亭、廊、榭等;日本古典园林中休闲 性建筑有钓殿、舟屋等。附属建筑在此指的是桥、围墙等。 中国园林有牌坊、影壁等,日本园林有石鸟居、石灯笼等。
庭园思想背景
庭园形式
手法特色
特征
京都二条城庭园是桃山时期代表建筑
茶庭:茶庭的产生和发展直接渊源于茶道的兴起和盛行。 茶庭的的规模、内容和布局是按照茶道的要求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确定下来的。
日本传统园林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 纯和凝练。岛国的自然资源有限,在对有限景观的理解表达上,透 过重重表象,挖掘和提炼了自然精髓。对景物深刻感悟,加上文化 情节,造成了日本景观设计的独特风格。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 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 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 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平安时代净土庭院的标志性建筑:凤凰堂(阿弥陀堂)
幕府专政时代(1192-1867)
平安末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武士阶层--武家,并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 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夺取政权,并在镰仓东京附近建立“幕府”,自任将 军,开始了幕府专政的武家政治时期。 镰仓时代庭园总括
时代背景 庭园的背景思想 武家政治,武家气质,武家文化 神仙思想(蓬莱与龟鹤) ,净土思想 ,禅宗思想
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 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 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 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 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龙安寺寺内景点有:矿石寺院,枯山水庭院,鸳鸯池,其中最著名的是矿石寺 院,不见一点泥土,由圆形和椭圆形的小石子铺成,其上摆有十五块岩石,无 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会有一块矿石隐藏。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 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 特别强调禅茶一如。茶叶虽然在汉末 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 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 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 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 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飞鸟时代的杰作-奈良法隆寺
奈良时代(710-794)
飞鸟末期的“大化改新”推翻了奴隶主大贵族的统治,正式确立以天皇为首的 封建制度,公元710年奠都平城京奈良。 奈良时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国盛唐文化,先后派遣“遣唐使”十九次。 奈良时代庭园总括
思想背景
庭院形式
佛教思想(须弥山思想),神仙思 想(蓬莱与龟鹤 池泉,舟游庭园,自然庭园 池畔建筑高楼
飞鸟时代(592-710)
公元5世纪,居住在濑户内海的大和部落统一全国。大和的皇室和贵族奴隶主 的势力逐渐向其他地方扩张,形成以天皇,大贵族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史称 “飞鸟时期”。 飞鸟时代庭园总括
思想背景 形式
佛教思想,神仙思想(蓬莱与龟鹤) 池泉庭园雏形,自然庭园
建筑 种类
池畔旁有高楼 蓬莱庭,须弥山庭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 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 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 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枯山水代表性实例龙安寺方丈南庭的枯山水
茶庭
桂离宫占地6.94 公顷,有山、有湖、 有岛。山上松柏枫 竹翠绿成荫,湖中 水清见底,倒影如 镜。岛内楼亭堂舍 错落有致。桂离宫 的主要建筑有书院、 松琴亭、笑意轩、 园林堂、月波楼和 赏花亭等。
龙安寺
龙安寺是由室町时代应仁之乱东军大将细川胜元于宝德二年(公元 1450年)创建的禅宗古寺。龙安寺位于日本的京都,龙安寺庭园 是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庙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 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石,建寺时是日本视觉艺术发生重大革新的 时期,龙安寺是著名的枯山水庭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 界文化遗产。
日本历史年表 上古时代:-592 古代:飞鸟时代(592-710) 奈良时代(711-794) 平安时代(794-1192) 中世:镰仓时代(1192-1333) 室町时代(1393-1573) 近世:桃山时代(1573-1603) 江户时代(1603-1867) 现代:明治时代(1868-1911) 大正时代(1911-1925) 昭和时代(1925-1988) 平成时代(1989-现在)
曲水宴等
建筑
种类
奈良时代庭园特点
早期池泉庭园的典型样式:
1、 一般以水景为中心。 2、水池一面为厅堂,其余三面为花木。 3、 园林规模不大,水池多为观赏和曲水宴之用。
平安时代(794-1192)
公元794年天皇将首都迁往奈良西南的平安京京都,开始了平安时期。 这时期,盛唐文化和汉地佛教文化影响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派“遣唐使” 。 平安庭园总括
室町时代
文化时代背景 前朝中国风,后期日本风,禅文化,文化地方活动
庭院思想背景
庭园形式及观赏形 式 庭园种类
禅思想,蓬莱思想,净土思想,须弥山思想
池泉庭园,回游庭园,枯山水(池泉式,平庭式),泮池, 坐视观赏式庭院 须弥山庭园,蓬莱庭园,净土庭园,禅庭,七五三庭园,石 庭,植栽庭
建筑 其他
禅院伽蓝配置,书院造,中国式 茶道与花道开始,山水墨画,禅画
庭园形式
舟游式池泉,舟游回游式池泉,回游 式池泉,蓬莱庭园,净土庭园,心字池庭 ,禅院畔池 水墨山水画
1.利用青石;2.水墨画画法应用于石 组;3.池泉由圆形→细长,洲浜式;4.舟 游→舟回→回游;5.书院造与瓢形池泉
其它
手法特征
京都西芳寺庭园(苔寺) 舟游式向回游式过渡 池泉式向前期枯山水过渡 净土庭园向禅宗庭园过渡
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 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 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 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 中国的宗教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一般地处中原或北 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 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 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
二 审美意识
三 布局结构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大陆文 化影响之下的山与水共生的山 水型园林类型,亦或说是偏向 于山型的山水园。而日本古典 园林则是在海洋文化影响之下 的海与岛共生池泉型园林类型, 也可以说是偏向于水型的山水 园。 中国园林选择以动游为主, 以路游为主;而日本园林则是 以静观为主,以舟游为主(虽然 在后来池泉式回游园有所发展, 但仍不失舟游特征)。步移景随 的路游是山型园林的特征,而 坐舟静观的舟游是水型的特点。
第四节.中日造园艺术之比较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 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 自然 的态度是同自 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 林直接影响下 发展 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 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 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 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