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夏书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之读书笔记【网易云阅读】

《大夏书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之读书笔记【网易云阅读】

第一章节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1我向一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提出我最终的愿望:在回忆起
学校的铃声和你的课桌时;在回忆起教科书和肃静的课堂时,要让那激动和崇敬的感情一辈子保留在你的心里。

在长大成人之后路过学校时,你们要摘下帽子,带着爱恋和感激的深情,怀念在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2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第二章节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3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
识路。

——苏霍姆林斯基
4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
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

其中的第二项是学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的关键所在。

5“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
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

”——纪伯伦
6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师真正的智慧
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知识路,并且照亮它。

第三章节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
7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
心灵的接触,是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

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8真正的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不
是在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判断能力的、对知识与真理的仰视着和膜拜者。

9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
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能够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

只有精通教材,教师在课堂实施中才能有精力、有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才能根据课堂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反之,若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地理解,或者对本学科知识没有更加开阔地视野,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就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放在已经预先设计好的计划中,他与学生的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就会随之大大减少。

我想,那位总是把眼睛望向天花板的教师,在未能触及学生理智与心灵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也折射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不足,使他的精力只能放在对教材和教学设计本身的思考上。

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教育素养缺失的问题。

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教师上课时就像与学生进行谈心,教师只不过提出了一个展开讨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就是师生谈心的过程。

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无痕的教育教学方式。

经验证明,当学生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你在教给他学习某种知识,这样的教育教学往往会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技巧的最高体现。

*教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教育教学境界,如何才能具备这种对教材、对本学科知识的精通与开阔的知识背景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那就是教师读书。

提倡师生读书,是提高
教师素养与突破教育教学难点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一点。

由此,教师读书将最终成为改善自身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

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交流的地方。

第四章节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
11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优秀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手段与策略,更是在这些东西背后所拥有的精神财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展现的是自我的智慧与精神。

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把这完全属于自我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三十多年的经验使苏霍姆林斯基确信,那些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这样的学生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样让人担心。

我们。

我们总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而对于学生是否已经在学习中获得脑力劳动的欢乐却极少考虑。

这是一种教
育上的短视与急功近利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则强调一定要让学生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

他认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获得优秀的成绩而不安。

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这种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道路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

相反,如果学生在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依然没有自己喜爱的学科,那么他们将怀着对知识非常冷漠的心情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他们也将不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帕夫雷什学校的教师展开各学科之间的“争夺”学生的竞赛。

这种竞赛是各学科教师充满善意的竞赛。

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入迷地喜爱这门学科。

当各门学科的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这样的竞争,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生气勃勃。

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位教师在激励学生喜爱自己的学科方面所作的努力:数学教师安德列.费奥多罗维奇.巴尔文斯基帮助有数学才能的学生成立数学小组,办数学杂志,为在数学方面有才能的孩子创造单独继续前进的条件;生物学与农艺学教师xxx帮助孩子成立农艺学、生物学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试验,在试验中把劳动与科学设想、劳
动与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妻子——安娜是语言与文学教师,她指导两个文学创作小组,指导孩子们办文学创作晚会,还编辑手抄文学年刊......可以说,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吸引学生参与到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中来,帮助学生发生在智力生活中的某种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某一个领域内获得成功的乐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那门学科呢?对那些似
乎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怎么办呢?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坚信,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把这些孩子从智力的惰性中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找到那个能够鼓舞起他们精神的领域。

当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领域发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哪怕是一星微弱的火苗,教师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这一星火苗,因为这就是孩子发展智慧的希望。

始终去寻找那个未被发现的领域,坚信可以找到他;然后浇灌这一丝萌芽,使之长大;鼓舞这一星火苗,让它猛烈地燃烧。

这就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扪心自问:有多少学生喜爱我的学科?我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我的学科?
对一所学校来说,也可以把这一点作为一个评价的角度:
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第五章节发掘每一人内心的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