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翻译前五句并理解其中意思。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四,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一。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

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

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弟子将他的语录编成了《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三、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四、《论语》其书《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2、教师朗读示范并划分节奏。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六、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1、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方法:单变双,例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2、提问学生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温习之:代词,它亦:也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日子三:多次省:反省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假字,通“又”而: 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探究: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而:然后知:领悟可以:可以借凭(古今异义:表示允许或能够)为:做矣:语气词,了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则:就罔:迷惑无所得殆:有害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七、课堂小结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五章,落实了这五章的字词。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八、布置作业1、背诵教过的五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前五章;2.继续研读课文六至十二章。

二、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五章,全班齐背和学生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假字,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三、探究学习课文六至十二则6、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古今异义:疏通)食饮水(冷水,古今异义:泛指所有的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

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三(几个,古今异义:表示确数)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古今异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四、学生齐读,鼓励当堂背诵。

五、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强调复习)(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要从正面吸取经验,又要从反面接受教训)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2)吾日三省乎吾身。

(忠实守信)(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安贫乐道)(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心而为)(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坚守志向)(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仁德)五、一词多义现象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学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六、特殊句式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