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监管体系)【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监管体系)【圣才出品】

第九章金融监管体系
9.1 复习笔记
一、金融监管理论及其发展
1.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金融监管的含义
金融监管是一国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2)实施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实施金融监管的三个理由:
①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容易被放大,酿成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与经济不稳定。

②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有限性使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风险的可测性和可控性被削弱,容易积累巨大的金融风险;
③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金融特别需要监管。

2.实行金融监管的意义
(1)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保持良好金融环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
(2)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
(3)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助于推动一国金融国际化。

3.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
(1)金融监管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①金融监管制度需求
客观原因是为了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未来不确定性以及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社会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主观原因是为了树立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规范市场秩序,为金融机构扫清市场障碍,保证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安全;同时减少金融机构失败的风险,从而保护企业、公众等金融活动参与者的投资利益。

②金融监管制度的供给
金融监管制度的供给则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制度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无回报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提供金融监管制度最恰当的主体。

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同业公会,是同业进行内部交流协商的机构,它通过制定行业自律的行规来规范同行企业的行为。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己的经营实现既定的目标,也设立了自己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部门通常由股东或投资人选出代表组成监事会来专门行使对企业内部的监管职责。

③金融监管制度的成本
金融监管制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各国政府、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根据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的原理,在保证实现金融监管预期目标的前提下,妥善地控制金融监管的成本,以充分体现金融监管的正外部效应。

(2)金融监管理论的演进
金融监管理论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演进的。

①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学派所崇尚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表现在控制货币发行和统一组织票据清算,充当最后贷款人。

政府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则不进行直接干预。

该时期与金融监管有关的理论主要有通货学派关于货币发行必须有准备制度做保证的理论,以及有关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等。

②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金融监管理论的探讨主要是围绕如何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弥补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等要求而展开的。

人们在理论上取得的共识是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才能保证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安全。

该时期金融监管理论研究的主题是强调“安全优先,严格监管”。

③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随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在金融深化理论的推动下,金融监管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内容。

该时期的经济学家虽然推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但他们并不反对金融监管,而是要求放松监管,实行适度监管。

该时期的金融监管理论强调的是“效率优先、放松监管”。

④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问题。

经过之前三个阶段的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在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金融创新已经蔚然成风的时代,金融监管更加重要,要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既要注重提高金融效率,又要保证金融安全。

目前,正处于实行“谨慎监管,控制风险”的时期。

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还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监管动态理论、监管契约理论等许多新的观点。

二、金融监管体系
1.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
金融监管制度大致经历了从分业监管到综合监管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1)分业监管
分业监管是指国家按不同的金融行业分别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按行业分别设立监管机构,实施行业监管。

①美国
美国是实行分业监管的典范。

1933年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是美国实行分业监管的标志,和之后出台的《1935年银行法》一起明确了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内容,结束了银行自由经营制度,并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同年,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证券业监管的法案,形成了对证券业和证券投资行为的严格监管制度,并依法对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美国对保险业的监管主要是由各州制定有关法律,由政府行使基本的监管权,设立保险管理局,监管辖区内的保险机构;联邦政府设立的保险局负责各州保险管理局未涉及的领域。

②英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确立对各个不同金融机构的监管权责。

1986年颁布的《金融服务法》授权证券投资委员会(SIB)监管证券业和投资业,《1987年银行法》授权英格兰银行监管银行业、金边债券和资金市场,保险业的监管由贸工部下属的保险局负责实施。

③德国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促使德国设立专门的银行管理机构-国家银行委员会。

1935年1月1日,《德国银行经营法案》生效,该法是德国政府对银行进行监管的法律依
据。

德国联邦保险监督局负责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的监管。

④日本
日本的分业监管由日本银行与大藏省负责,对银行的监管由大藏省的银行局和日本银行共同负责,大藏省下属其他各局负责对其他金融机构监管。

(2)集中监管与合作监管
综合监管是指国家对金融领域各行业监管由一个机构来执行,或者通过制度规定形成各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中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有效机制。

综合监管又可分为集中监管与合作监管两种不同的模式
①集中监管
20世纪90年代之后,金融业出现了综合经营的趋向。

英国和日本是实行金融集中监管制度的主要代表。

英国在1997年成立金融服务局,将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全部揽到金融服务局。

1998年,日本成立金融监管局,统一负责对各金融机构活动的监管。

②合作监管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批准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该法案标志着金融监管观念的转变,金融监管的宗旨由规范金融活动转变为注重金融运作的效率与安全,促进金融市场主体竞争与联合。

该法案体现了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实行金融合作监管的要求,强调“保留并扩展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

2.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是指一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它通常由各国现行金融体制的结构所决定,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相差悬殊。

对单一全能监管机构和多重专业监管机构的比较如下:
(1)赞同单一全能监管机构的观点
①在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传统的职能分工趋于淡化的情况下,一个单一的全能监管机构能更好地实行功能性监管,更加有效地监督所有这些机构的经营,而且可以更好地觉察不同业务部门存在的支付危机。

②从监管机构内部的规模经济看,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是机构数目越少,成本就越低;而对于被监管者来说,若只与一个监管机构打交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

③单一全能的监管机构更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能避免多重机构监管的缺点,因而能更有效地利用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2)反对单一全能监管机构的观点
①在实践中,单一的全能机构并不一定比多重机构目标明确,其监管效果也不会比针对某一目标进行特定监管的专业监管机构的监管效果更好。

②虽然金融机构的传统职能分工趋于消失,但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仍会保持明显的区别,三者的风险性质不同,实行审慎监管就需要不同的方法。

③单一的全能监管机构权力巨大,而且有可能权力过分大,甚至产生极端的官僚主义,并不一定能真正产生规模效益,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3)上述分析表明,不同的监管结构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利弊问题,各国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应主要取决于本国金融法制结构、过去的传统、政治环境和国家的大小。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适宜的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视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呈阶段性变革。

3.金融监管机构
(1)中央银行
由于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和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使中央银行自然地承担起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