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圣杜甫与他的儒诗

诗圣杜甫与他的儒诗

诗圣杜甫与他的儒诗
内容摘要:有人说,杜甫是在集大成的时代里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集大成不仅仅表现在艺术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方面。

他把小我的感情与大我的感情集合在一起,他以自己的生命抒写他的诗篇,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把自己的生命与诗歌完全结合在一起,他全部的作品是他整个的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他的作品是他生命追求和个人崇仰的完美演绎。

关键词:杜诗的儒家情怀形成“儒”的三要素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生于巩县,是晋代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并成为衔接这个历史转变的伟大诗人。

在他的诗歌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唐诗人在盛唐诗人那样的艺术高峰前面,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

他的诗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更因为处处洋溢着深厚的儒家思想情操,为历代文人所崇仰,后人也称他为“诗圣”。

北宋爱国将领李纲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杜诗“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集杜诗》二百首,《序》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儒家情怀,首先体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唐玄宗开元三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落第,于是游齐赵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图攀登绝顶的心情,“凌绝顶”——杜甫如是说。

他想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俯伏在脚下了。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写他身在长安,日夜思家的忧郁。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饭,日晏昆仑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抒写其思念古代贤君,忧念时局的心情,融景于情,寄慨遥深。

杜甫生于玄宗的时代,玄宗万年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所以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之乱,也有对朝政的批评。

但他对君主不是冷嘲热讽地指责,而是满腔热情地关怀。

他的批评无怨,只是深表惋惜。

于是他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国家发生重大的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他一方面真正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另一方面对朝廷政治的腐败堕落真正地痛心疾首,可他的诗里边凡是讲到朝廷和君主的,无论他多么为之难过,他依然是爱他的君主的。

尽管会有人批评杜甫缺乏“革命”精神,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既忠义奋发,积极用世,又固守君臣伦理之间的道德。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到此结束,表达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如此看来,杜甫真的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来要求自己了。

在他的诗中,表现“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儒家情怀的作品很多,如《春望》、《哀江头》、《北征》、《兵车行》等等。

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时代里,他以一颗仁者之心,站在“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立场,去写民间的痛苦和不幸,去写时代的悲哀,以圣誉之,实至名归。

杜诗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极富儒家情怀,而且在艺术风格上蕴藏着儒的精华。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概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由于各种不幸交织在一起,所以杜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悲慨满怀,沉郁阔大。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欲出时,却又及时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这是因为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情怀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如《梦李白二首》,梦中见其来,又疑其真来;分明他已真来,又疑其何以能逃出牢笼,定非真来;说他并非真来,又分明见其月色下的憔悴颜色。

真真幻幻,表现的是浓到如酒的情谊,深沉低回,波浪起伏。

《北征》、《洗兵马》、《壮游》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再次在选择意象上,杜甫多用如“瘦马”、“病桔”、“菰”等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表现了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忧国忧时的情怀。

我们不否认,人生来就有才能和资质的不同。

但是,天才是重要的,天才生长的环境也是重要的。

一个人所生长的环境背景以及此环境背景所结合的传统对个人才能有重要的影响。

杜甫何以能够深入生活,面对生活,关心人民大众,并“以天下为己任”,将天下的治乱安危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当作自己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既有环境的影响,又有性格的因素。

一、现实的磨练
唐玄宗后期,沉溺于声色,挥霍无度,且又沉迷于道教和佛教,疏于朝政。

于是,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独揽大权。

这两人屡起大狱,朝政在倾轧和清洗中一塌糊涂。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民不聊生。

后来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战火所及之处,州县破残、万室空虚、疮痍满目。

这一段历史,给唐诗带来了不少变化。

战乱的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杜甫吧更多的眼光转向了社会底层,去写百姓的苦难。

杜甫把客观的真实与叙述和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把个人的情感和伦理道德的价值合一了。

李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但他的诗多半是从自己出发,杜甫不是这样,他真的是深入生活,关心大众,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未弃人物,像他的“三吏”、“三别”等很多诗,所反映的都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可以说,是现实让杜甫的儒家情怀日益俱增。

二、家庭的熏习
杜甫的家庭有中国儒家读书仕宦的传统,并且不仅仅是读书仕宦的文学诗歌传统,而且有一种品格道德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代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远祖叫杜预,文武双全。

其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诗人,初唐时为五言律诗这种体裁的奠定作出了贡献。

同时,今人常颂屈原,说屈原如此忠义,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他本来就有一种热烈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也是楚国的宗室,而家族观念对中国人影响非常深刻。

杜甫的外祖母是唐朝的宗室,是义阳王李琮之女。

死忠,是为国家而死;死孝,是为父母尽孝而死;死悌,是为兄弟而死。

这三者,都在义阳王一家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此外,杜甫在南北朝时有一位叫杜叔毗的先祖,名列在《周书》的孝义传中。

可见,无论是在他的父亲还是他的母亲的家族都有孝义的传统,所以,正由于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形成了杜甫奉儒守素、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他因此也能写出“字字句句皆是泪”的佳句。

三、性格决定人生
杜甫的诗歌主要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一份关怀,在他的始终,他把伦理道德的感情和他私人的本性的感情结合起来,打成了一片。

因为这份关怀是出自于他的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深厚。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失意、遭遇
祸乱、生活辛酸。

但这在历史的长河里并不罕见。

同是属于感发生命的诗人,他却比李白少了一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少了一份“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

他是敏感的,极易悲天悯人的诗人,尽管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也曾写过一些萧散自然的诗,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巨大抱负,但是在那些忧患相仍的岁月里,他更多的是感怀身世,忧国、忧民、忧时,感情深沉,看花溅泪,听鸟惊心。

他的诗主要不是面向自然的,而是面向社会的;不是抒发个人理想的,而是描写苍生的,”先天下之忧而有,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风卷水,林木为催。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二十四诗品》),此品名为“悲慨”,正好用以形容杜甫的儒士气质。

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

而杜甫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些当然不是诗歌传统本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并在历代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诗圣”的“圣”的影响衣被后人,直至现代而不衰。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出版2008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管锥编>与杜甫新解》钱钟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