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杜甫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着超越周公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在“丈夫誓报国”的背景下,更多的情况下都在离乱与奔忙,因此大部分诗歌都与景物有关,记录描绘与朋友交往以及观赏风景,所以又把自己的人生的无奈比如陶渊明,“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後汝期。

”【1】(386)以《可惜》为题。

某种意义上说诗兴在于消闲无奈。

但杜甫对自己的家庭还比较关心关注,诗歌大约有上百首涉及到家庭婚姻和子女。

这些诗歌还表现了杜甫对家庭人生的态度,但在家庭情感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对于了解杜甫的人格、性格与时代,认识杜甫的诗兴发生具有很重要作用。

因此,很有研究价值。

人类的亲情本自天然,因此在人生积累中往往最为丰富,也是作家表达感情、感受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是重要的诗兴发生方式途径。

《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庄姜是诗人等都有表现。

比较起来,楚辞中屈原的诗歌25篇,有《离骚》、《招魂》等诗兴大发的名作,涉及亲情却几乎没有,说明屈原的个性强烈,把自己放在家庭之上,或者之外。

汉代的乐府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夫妻、母子、家庭等情感关系。

到陶渊明才大量地写自己的子女,有的还写得很好,如《责子》诗等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2】(1002)在抒情本体上表现出特别的诗兴,逐步成为中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方式。

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亲情表现传统,表达了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多元复杂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诗歌来源与诗兴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好学习,“读书破万卷,”因此“下笔如有神”等。

亲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构成,也是诗兴之一。

但引起他诗兴的内容与对象又各不相同。

可以是自然环境,如《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

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说:“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1】(308)杜甫诗歌常写到下雨,春雨秋雨,都看作喜庆的象征,比喻清明政治。

古礼把下雨看成是天的恩赐,《礼记》说:“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杜甫诗承传统,风俗不易,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关体现。

杜甫诗歌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家世与少年时代。

《赠蜀僧闾丘师兄》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

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

”【1】(117)对于祖父的诗歌,杜甫应该知道他的实际水平,也不是太高,但称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显然过于赞美了。

杜甫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作品中有自卑、自责、自夸的成分。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以前人生的深刻总结。

与《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歌体现了杜甫的自豪、欣赏与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

,但也充满了矛盾,虽然知道“儒冠多误身”,但又无法自拔。

《进鵰赋表》中说:“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矣。

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

明主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1】(669)考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此成书。

”【3】(1)扬雄和枚皋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就是“致君尧舜上”,而随时敏捷,就是对社会现实迅速作出判断和反映。

沉郁出自《楚辞·思美人》,说的是冷静思考与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而不断进谏又成为屈原的思想行为。

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屈原非常相似,这也是悲剧人生的思想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李白是精神上关于楚辞,本质上杜甫出自屈原,但比较人性化。

杜甫关于家族与兄弟等的诗歌主要写在乱离当中,因此充满了思念、痛苦与悲愤之情。

《恨别》说:“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377)时空的距离,让杜甫产生思念家与亲人的感情而难以入眠。

这是纯洁的思念之情。

而《示从孙济》似乎完全是出于无聊【1】(19)在无聊无所适从时刻,杜甫才寻诸孙,能够入诗的还是他们的贫穷。

至于无聊为什么要寻诸孙,只是同姓古所敦的缘故,而没有真正的功能请投入,换言之,不是很在乎。

但是当他感受到家族亲人的关怀时情感才略有所不同。

《示侄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说:“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1】(358)因为佐来看他,他就夸最好。

显然常态的杜甫对亲情也就是形式上的关注,乱离时就会想念,而病中的杜甫,感情就出现极端化的倾向。

在亲情与理想发生矛盾时,杜甫把理想当在亲情之上。

如《前出塞九首》【1】(93)在不能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的上表文字形式不行,进取失败的情况下,杜甫能不顾生死向前,放弃家庭情感。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而且无怨无悔。

又如《曲江三章章五句》。

【1】(23)杜甫对家族成员的进取发展非常重视,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长者风度。

《醉歌行》【1】(15)对杜勤勉励有加,长者风范。

也许是想到自己也没有功名,祖业门风萧条,因此内心充满痛苦,吞声郁闷。

同样是给舍弟书,而且面临洪涝,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似乎只是应付,言不由衷。

由此看来,杜甫把功名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元日寄韦氏妹》诗也是把功名看在亲情之上:“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

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秦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1】(314)杜甫的家族由于在科举中没有取得功名,也没有得力权贵的大力推荐,所以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对此他内心也不是没有痛苦,但正常情况下,不以为意,只有知道消息时才作出响应,但也只是口头上。

如《得舍弟消息二首》。

【1】(341)又《得舍弟消息》也称“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1】(60)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杜甫政治上失意,内心非常孤独,因此对家乡亲人的回忆与怀念有时非常强烈,但他并不满意这种怀念,大发诗兴时也只是为了排遣这诗兴。

《遣兴五首》【1】(89)对生命的流逝,兄弟没有消息出现天然的恐惧,但是他对这样的诗兴不喜欢,坚决排遣,认为“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可以说许国经世,无怨无悔。

《忆弟二首》也是泛泛而谈兄弟情谊。

《得舍弟消息》同样也表达了他随遇而安,许国经世的人生态度。

【1】(341)但如果说杜甫全不念家乡也不符合人情,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月夜忆舍弟》说:“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47)像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寂寞无奈的心情,因此回忆故乡的少年时代,还不能说是思乡,而是把故乡作为情景生活的对比与铺垫。

杜甫只有在自己完全绝望的状态下,才表现出对亲情的依恋与悲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说: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驾鹅後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1】(106)诗歌用楚调写成,悲情清哀,孤独失望,因此亲情才成为诗歌表达的真正主题。

这时候,不仅是兄弟姐妹就是表亲也在怀念之例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1】(372)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能力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了。

杜甫是一个缺少爱的贫困的人。

从上述诗歌我们看出,杜甫的家世与少年时代的生活,产生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感情,因此对家庭祖业怀着崇敬自豪的心情。

也因此,奋斗与诗兴的发生都围绕着经世致用进行。

对家庭兄弟亲情比较冷漠。

只有家庭成员进行与经世致用有关时他才充满热情,而连贫困与灾害他都不是很关切。

在晚年,他生活无依孤寂的时候他回忆关注亲情也只是自己感伤的结果。

所以,杜甫的家庭理想与和谐思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是大诗人,应该说很懂感情,既然以诗歌擅长,也应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亲情诗,但从他的诗歌中,没有发现夫妻之间缠绵的情感生活,个别地方涉及,也非精心构制。

在诗歌中出现的妻子形象都是在中年以后的作品中,很像一个不懂事的家庭妇女。

写到思念妻子与家庭最好情感的大概就是《一百五日夜对月》说: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犹渡河。

【1】(315)这时候的诗人非常寂寞,因此比妻子如美女天仙,但也仅仅限于此,难得思念家庭与妻子。

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写妻子的狼狈可怜,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杜甫是位并不很重视家庭夫妻情感的人,所以他的诗兴亲情具有理性理想特征。

杜甫在得意的时候也会想到家庭亲情,但远没有君主的恩德让他动情忘怀。

《述怀》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担任拾遗以后,非常满意主恩厚,感激涕零,远远胜过亲情。

对亲情,他只是担心“沈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并不放在心上。

他在回家后说到妻子,没有表现出深情或者关切。

《徒步归行》说: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1】(60)长期在外的生活,杜甫与家庭乡亲都很陌生,妻子住在羌村,应该是比较偏僻落后之地,见《羌村三首》【1】(62)对杜甫亲情关系的表达,应该考虑到战争乱离的因素,但是杜甫的主观因素仍是最主要的诗情导向。

在他当上拾遗时,家里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128),心情比较好的时候,称孩子为娇儿,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并不很喜欢。

而子女中,他喜欢的往往是男孩,男孩中又有偏爱。

见《北征》。

【1】(57)对于孩子,杜甫也不是没有舔犊之情,但他说一个女儿是“痴女”,而痴女也不喜欢他。

见《彭衙行》。

【1】(56)痴女在饥饿的时候咬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在许国的理想下,杜甫对亲情确实缺少责任与义务,所以诗歌也包含着杜甫的自责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