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许青云(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制度是由特定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很大启发,概括为:革除“官师不分”的弊病,建立教师致力于积累学术资本制度;重建以学术为主体的聘任标准,严把教师入关口;建立严格的教师招聘和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征;启示作者简介:许青云(1954—)男,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柏林大学的成功创办把德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的顶峰。
一流的师资是柏林大学成功的秘诀,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下,德国十分重视大学教师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回眸德国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大学受基督教会的控制,其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会的教义,大学老师多数都是享受“僧侣生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
就大学总体作用来说,它被认为是隶属于基督教会和牧师的机构。
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德国大学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排除了经院哲学,引入雄辩家和诗人,设立希腊文教授职位。
大学讲座制也开始出现,讲座教授有职务薪金。
以前一个学院的老师要讲授所有的课程,现在几个学科建立起讲座制,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讲座,并且要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这说明大学的教学开始专业化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专业化的老师。
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大学的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数学和自然科学还游离于大学之外。
1737年,汉诺威王朝为了提高其在德意志王朝中的地位创办了哥廷根大学,闵希豪生担任大学董事长。
他对哥廷根大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的德国新教之间的争论特别激烈,尤其是虔诚派和正统的路德派之间的争执。
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端,在选聘教师时,闵希豪生特意选聘一些教义上保持中立的教授,摈弃那些名声不好的学者。
大学教师的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大学或学院没有任命权,这虽然不利于大学的学术自由,“但在18世纪,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唯一保证。
”[1]闵希豪生特别重视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
他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官员,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惠待遇。
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为每个教授提供一套住房,不要房子者发给住房补贴,甚至为教授的遗孀和遗孤发放抚恤金。
他亲自管理全体教授的选聘,首先注重的是学者的名声,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很快引起世人对哥廷根大学的注意。
通过以上办法,闵希豪生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戈纳、瑞士医学家哈勒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大学自建立起就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授的聘任,给予教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遇。
十九世纪是德国大学的辉煌时代。
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最为显著的要数柏林大学的创办了。
其主要创办人洪堡主张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统一及学术自由。
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校长由教授选举,教授不仅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还负责院系的考评和行政事务,在大学内部的自我管理里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教授是国家的文职人员,其地位和工资收入都不在高级官员之下。
此外,政府的大量拨款为教授提供了丰厚的报酬。
柏林大学凭借学术自由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如神学教授施莱尔马赫、法学教授萨维尼、医学教授胡弗兰德、哲学教授费希特等著名的学者。
一流的师资是柏林大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名是德国学者,其中8人来自柏林大学。
从此,确立了教授在德国大学中的地位,他集研究和教学与一身,是研究所的主任,讲座的核心,同时还参与大学的决策管理。
尽管后来有所改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大学教授的经济与社会地位都是令人羡慕的。
在洪堡学术研究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执教于德国其他大学,如数学家高斯和物理学家韦伯执教于哥廷根大学,利比希执教于吉森大学等等。
“在洪保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一改过去很少从事科学研究的状况,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大学教授的聘任,职称的提升,也开始着重依据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成功,学术能力差的学者被认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
”[2]总而言之,学术研究水平成了评价教师的依据。
在德国大学内部管理方面,形成了教授治校制度,校长从教授中选出,教授拥有很大的权力,基本是教授一统天下的局面,即教学、科研、教授聘任、学位颁发、经费分配等等由教授决定,其他教学人员以及学生是无权干预的。
1933年纳粹分子上台,对大学实行集权化管理。
他们任命大学校长和学部主任,解雇那些具有民主倾向、反对法西斯主义或追求学术自由的大学教师。
在这种集权主义政策的迫害下,一大批著名教授被迫离开德国,流落他乡,这给德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战争不但摧毁了德国高等教育赖以为基础的社会和经济,而且也对高等教育事业造成了直接破坏,使战后初期德国高等教育的重建面临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
战后初期,联邦政府主要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德国高等教育的旧传统。
至60年代中期,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肃清纳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残余势力及其影响。
以海德堡大学为例,在非纳粹化运动中,约有70%的教师因加入过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而被解雇。
[3]二是全面复兴德国大学传统的办学方针与学术制度,包括依靠教授的大学内部管理制度、重学轻术的研究与教学传统等。
尤其是经历了纳粹时期高等教育政治化的沉痛教训,大学学术自治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因此享受着空前绝后的自治权。
从1965年到1976年间,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在两方面展开:一是高校扩建新建,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二是校内管理体制民主化改革。
据统计,从1960年至1975年,德国总共新建了24所综合性大学,加上60年代末70年代初蓬勃发展的高等专科学校,这十年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史上高等学校扩张的重要时期。
与此同时,学生人数持续增加。
大学生在同龄人口中所占比例由1960年的7.0%,上升到1970年的13.4%。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民主化进程也改变着传统德国大学的基本结构。
1976年1月2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高校大小评议会等各级领导机构由教授、学术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四类人中选举代表组成。
总纲法没有规定各组人员的比重,但在各州制定的高校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一般教授所占席位都超过其他人员。
因此虽然打破了教授独自治理高校的局面,但还是保证了教授在大学各级领导机构中的决定性地位。
同时,一般大学校长还是由教授当选。
[4]至此,德国大学开始注重民主化,师生共同参与大学的管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高等教育讨论的主要问题是高校管理中的经济因素。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从成本、效益、成果以及价值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的管理。
受其影响,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体现出竞争性、增加绩效、提高管理效率的特点。
二、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特点(一)学术准入制度严格,学术准入期长。
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座制,通常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由于教授职位是相对固定的,只有出现空缺时才有机会争取教授职位的机会,加之僧多粥少,所以教授职位通常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考查层层淘汰后授予的。
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固然有助于坚持教授职位遴选过程的高标准,但是教授备选资格考试方式单一,耗费时间长,以至于德国的教授的第一次任职平均年龄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二)教授终身制,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
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
根据《德国高校总纲法》教授可以委任为终身的公务员,不得随意解雇,也可以委任为非终身制的公务员。
实际上,在德国高校中,教授原则上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大约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职位。
德国的教授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
德国高校的正式教师的待遇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处于中上水平。
(三)金字塔形的学术职业阶梯等级森严,教师工作任务分工明确。
德国高等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尤其是教授晋级和保障制度带有很强的登记色彩,是一种只升不降的用人制度。
它设想由此而产生的教授必然是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
因此,低比例、高地位的教授阶层成为德国高校教师中的顶尖阶层。
教授分为等级分明的三级,依工资级别分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5]。
教授是个专业的权威,自主权之大,他不但负责开设各门课程,而且还能自己决定讲座内的人财物的使用。
以至于有学者说在“这种体制中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享有特权的等级具有的自由”。
[6]大学的其他成员——讲师、助教、科学助手、学生以及非科学人员都处在正教授的领导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外。
德国高校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和非教学科研人员。
教学科研人员又分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
教授是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决定科研方向并筹借科研经费,指导博士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论文,聘用各种教学和科研人员等。
学术中层是高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属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
他们由不同的被聘资格决定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工较为明确。
(四)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在教师队伍中的比列较高。
兼职教学专业人员是德国高等学校教学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多于全日制教学人员,这说明兼职教师在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
据1991年统计,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学人员的60%,大学的兼职教学人员占大学教学专业人员总数的29%。
德国高校教师制度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教师队伍的稳定、高质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1)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从各方面保障学术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处处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稳定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自由,促进了科学研究。
(2)教授公开招聘,程序严格,采取教授强行流动政策,避免了“近亲繁殖”、“学术僵化”。
(3)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分工明确到位,各司其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4)教师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学术要求很高。
在严格的聘任要求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师加以考核,以此保证了高校教师的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五)教师聘任体系缺乏配套评估机制,缺乏活力。
教授由国家任命是国家控制学术职业的重要手段。
这虽然为形成共同规范提供了管理上的便利,但过分统一会扼杀灵活性,并进一步造成体制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