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总复习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一、人民当家作主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体、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和真实性。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注意:不是公民)。
4.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国家制度。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5.我国的立国之本(即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1.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游行、出版、示威、结社)和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和标志。
3.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三、民主选举1.我国已经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了县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我国将长时间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有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四、民主决策1.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听证于民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五、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广大村民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主席。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居委会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民主监督的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及拿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政府的职能1.我国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乡镇、县、市、省),不包括党、群众团体、人大、村委会和居委会。
2.区别:党的部门(党委、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和政府部门(办公室、民政局、物价局、审计局、广播电视局等***局)。
3.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政府的责任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工作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法制政府的标志: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以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
三、依法行政1.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我国的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行政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上级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
四、政府权威1.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是区别有权威与吾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3.政府树立权威的方法: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人大可制定地方性法规)、决定权(通过**法律、决定国家和社会内重大事项)、任免权(选举、任免、罢免和撤职)和监督权(监督“一府两院”(人民政府,检察院、法院)的工作)。
此外还有审议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
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了国体。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保障。
4.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元首(国家主席)、立法机关(全国人大)、行政机关(政府)、司法机关(两院)。
外加军事机关(中央军委会)构成政权机关。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位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保障。
3.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国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两者是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代表国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多党合作●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主题是团结和民主)4.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所以中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一党专政。
四、民族和宗教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
4.我国实行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是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政策。
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四单元当今国际社会一、国际社会的成员和国际关系1.主要的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
国际上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香港、澳门、台湾都属于地区)。
2.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最重要的是主权。
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至高无上、对外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3.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内政外务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主权国家也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的义务。
4.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其中联合国就是以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合作和发展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5.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1.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经济特征。
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是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5.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