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返回
5. 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状况
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 地区。
(2)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表现: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至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 灭绝的威胁;
据科学家估计,在今后的30年内,物种极其丰富的热 带雨林可能毁在当代人手里,大约5%~10%的热带雨 林物种可能面临灭绝;
大陆上66%的陆生脊椎动物已成为濒危种和渐危种; 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和严
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 开发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分类、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环境问题的特点和解决途径等
2. 全球环境热点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与耗损 (3)酸雨污染 (4)生物多样性锐减 (5)土地荒漠化 (6)森林植被破坏 (7)淡水资源危机 (8)海洋资源破坏与污染 (9)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1. 地震
• ★ 2000年8月6日,俄罗斯远东地区库页岛发生里氏 8.5级特大地震;
• ★ 2000年10月7日,日本中部地区鸟取县发生里氏 7.3级强烈地震,造成97人受伤,591幢房屋受损,直至 7月1日尚未造成人员死亡;
• ★ 2000年11月18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里氏7.9级 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已经是一周以来当地发生的第三次地 震;
植被破坏的山头
(4)森林减少的影响与危害
3. 洪涝
4. 海啸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 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 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 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 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 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 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 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 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 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2)全球森林变化趋势
1)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2)由于森林退化等导致森林质量下降日趋严重; 3)永久性森林的划定促进了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 4)保护性森林及环境服务功能的防护林越来越受到 重视; 5)森林产权进一步明晰化
注:本页资料来源于网络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 1)砍伐林木 • 2)开垦林地 • 3)采集薪材 • 4)大规模放牧 • 5)酸雨等空气污染 • 6)山火
返回
多选题 1分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栖息地多样性
提交
三、全球热点环境问题
1. 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信息显示,2018年全球平 均温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较工业 化前水平高出约1℃,过去五年(2014年到2018年)是 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
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
本章重点内容
一、历史上的环境问题 二、全球环境问题概述 三、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四、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五、对策 六、思考与讨论
一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 地震 2. 火山喷发 3. 特大洪水灾害 4. 厄尔尼诺现象、台风和暴雨、海啸 5. 泥石流灾害 6. 持续的干旱 7. 鼠疫、天花、血吸虫病、SARS、禽流感等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 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 • 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 • 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 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
(2)酸雨的危害 ——“空中死神”
◆损害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 ◆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 ◆破坏文物古迹 ◆湖泊酸化和土壤酸化
南极臭氧层空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 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2)破坏生态系统:农作物减产,生物物种变异 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过量紫外线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 产生光化学大气污染。 (4)臭氧污染
在0.32ppmv臭氧环境活动1小时,会引起咳嗽、呼吸困 难及肺功能下降(人在1小时可接受的臭氧极限浓度为 0.26ppmv)。
传染病的流行等 • 这些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和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 和发展,并且破坏程度越来越大。
1. 地震
• ★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里 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这次地震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
•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农历戊子鼠年 四月初八)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震中烈度 高达11度。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 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227人遇难, 374,644人受伤,17,923人失踪。
上次重点内容回顾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 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 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环境分类、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环境功能特性 环境问题: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直
• ★ 2000年12月7日,土库曼斯坦发生7.4级地震,震 中位于北纬39.3度,东经54.6度。
1. 地震
2. 火山
•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 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 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 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 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2. 火山
5. 龙卷风
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 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 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 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 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 常是毁灭性的。在强烈龙卷 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 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 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 也会跟着崩解。
6. 泥石流
•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 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具 有严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 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 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 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 毁。
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有2100万公顷土 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 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 巴基斯坦和印度。
(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 自然因素: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 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连续耕作等。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 可利用土地资源年减少
• 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农牧业减产 • 自然灾害加剧 • 水文状况恶化 • 生态难民:撒哈拉沙漠扩展导致上千万人沦为“生态难民”
返回
6. 森林植被破坏
(1)全球森林植被概况 • 森林的定义:不小于0.5ha,地面至少10%为树冠所覆盖 的地区。 •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统计,全球森林面积39.99亿公 顷,覆盖率30.6%,人均面积0.6公顷,森林蓄积量4310亿立 方米,生物量碳储量约2500亿吨(含地上、地下生物量)。 • 前5位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巴西、加拿 大、美国和中国,合计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54%;森林覆盖率 低于10%的国家有64个。
被酸雨腐蚀的汉白玉石
乐山大佛闭眼事件
4. 生物多样性锐减
(1)生物多样性概况
生物多样性: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 总和。它分成相应的3个层次,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作用:提供食物。据统计,地球上大约有7~8万种 植物可以食用,其中可供大规模栽培的约有150多种, 迄今被人类广泛利用的只有20多种,却已占世界粮食 总产量的90%。
7. 干旱
二、全球环境问题概述
1.全球环境问题:
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 危害的环境问题。(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其含义为:
(1)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 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局部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酸雨、海洋 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等。
重退化,其中受到最严重冲击的是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 的淡水生态系统; 岛屿上大约有74%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
(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生境破坏,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2)高强度捕猎和采集,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面积土地,破坏了 大量天然植被,并造成大面积污染; 4)外来物种引人或侵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使原生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5)无控制的旅游,对一些尚未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生态 系统受到破坏; 6)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对相对封 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 7)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 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可能改变生物群落的边界。 8)其他原因:氮沉积、石油泄漏、非法贸易等
1951 年 到 2018 年 , 中 国 年 平 均 气 温 每 10 年 升 高 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全球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洪涝灾害加剧 ●影响人类健康 对我国的影响 :
长江黄河洪峰高,东南沿海多台暴, 北西沿海降雨增,热风频繁壤蒸升, 春夏干旱要加剧,世人繁衍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