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暴力现象

校园暴力现象

校园暴力现象刍议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受到校园暴力侵害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校园暴力事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在受到暴力侵害后,由于对方的威胁和恐吓而不敢向老师、家长以及相关部门报告,所以,这类事件往往是造成严重后果后,家长、学校才会得知。

笔者在学生处工作多年,处理过的校园暴力事件很多,也因此对校园暴力对校园的危害感到非常痛心。

所谓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当中的拦路勒索、敲诈、抢劫、欺辱等行为,通常伴随着暴力威胁的方式。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材料来看,目前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宣传机构或各大媒体只是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校园暴力的事件的描述上,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则很少提及。

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咨询中心谭晓玉博士认为,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就目前国内而言,发生比较普遍的仍是狭义上的校园暴力事件,所以,本文所指的校园暴力就是狭义上的校园暴力。

目前,国内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国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综合起来,国外一般采取三级预
防措施遏制校园暴力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这个层面上的预防是针对年幼的孩子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

一级预防包含的一系列规则是提升伦理价值能力的核心,如发展学生交际能力、重视价值观的教育、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集体合作教育等等,并通过安排好学校的课程计划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塑造他们的态度、行为、价值观。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二级预防又叫早期干预(early intervention),主要指教师在教室内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者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采取的一些措施。

其主要内容是依据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对纪律程序分析和指导,良好的班级纪律是由教师耐心教导和对偏差行为的矫治所组成,而不是基于权力主义的独裁的管理。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针对校园暴力这种普遍存在的行为,这种预防是一种更是具建设性的,基于青少年在应对外界的弹性能力发展中的干预办法,着重保护性因素而非危险性因素,核心是依恋、成就、自主、利他,用爱心帮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然而,在我国,校园暴力事件虽然层出不穷,虽然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们国家预防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外,处理该类事件的预警机制尚不完善,而国内该类研究方兴未艾,但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单纯的教育理论或犯罪学角度出发,对该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而真正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见。

由于笔者在学生处工作,并且身兼心理辅导教师的责任,几乎每天都要处理这类事件,所以也积累了一
定的经验。

由于笔者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所处的地域限制,这种经验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且也分厂的不完善,但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愿意将之写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和批评,希望能够对解决校园暴力事件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总结起来,就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笔者在处理我校校园暴力事件的过程中曾经做过统计,发现在笔者所在学校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和的学生占其中的80%左右,父母双方均做生意或无业的学生,在施暴者中占8%左右,其余的施暴者多为真正施暴者的追随者或被迫施暴者,其家庭教养方式也多多少少出现一些问题。

在学校因素中,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

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

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

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关于社会因素,主要是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
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

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对家长进行教育首先要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家庭中所遇到的问题。

但就目前我国学校发展的状况来看,尽管很多学校都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有的学校利用考试后的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虽然可以达到教育家长的目的,但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很难取得长期的效果。

也有的学校请一些专家来学校作报告,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毕竟能请来专家的学校并不多,同样时间和次数也很受限制。

还有的学校利用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培训,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由于班主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修养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的教学压力很大,所以,这种方法也不能完全发挥它的效能。

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既能达到对家长进行培训的目的,又能不过多的耗费人力和物力呢?这就首先要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家长培训的工作,然后加以上将的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积极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对家长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另一方面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出来,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
其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素养,然后要求班主任在班级有针对性地对个别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家长进行培训和个别谈话。

另外,学校的学生处和心理辅导老师要发挥作用,对个别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辅导,并编出家长手册供家长阅读。

在编辑家长手册时要注意不能有过多的理论知识,要将一些本校内比较成功的家庭教育模式介绍给这些家长,用身边的实例来达到说服和同化的目的。

如果学校能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家长的教育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就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其次,学校教育对于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是最关键的一环。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

加强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除了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课外,最重要的是要让班主任在班级每周或每两周开展一次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班会,要让学生在班会上畅所欲言,要是的那些问题学生在同龄人的影响下逐步摆脱校园暴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社会教育同样不可忽视。

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学生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的喧闹之中,这不仅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喜欢模仿,以及进入青春期后意识萌动等一系列心理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娱乐内容的蛊惑而出现越轨行为。

同时,社会上闲杂人员窜入学校,或在学校周围对学生进行黄毒诱惑、人身侵害、财物
抢劫等,这构成了对良好教育环境的又一个冲击。

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对不同的环境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不仅仅是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也有紧密的关系,校园暴力的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要综合各种因素去解决,这才能将校园暴力标本兼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