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临床药学教研室张丽锋
内容:注射给药√
经皮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
直肠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吸入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局部给药:皮内、关节腔、眼底、鞘内
全身给药:静脉、肌内、皮下、腹腔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v) 无吸收过程,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为100%、肺首过效应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静注<50ml静滴<1000ml
溶液剂、乳剂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起效较快,用量2~5ml
水(油)溶液、乳剂、混悬液
吸收途径: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多,血管少,血流速度慢 起效较慢,可延长药效
用量为1~2ml
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ic)
真皮以下血管细微,药物吸收差
一般用做诊断或过敏试验
用量为0.1~0.2ml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剂型因素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
3、乳剂型注射剂
溶液型注射剂
药物的水溶液吸收很快 有机溶媒的影响
pH的影响
渗透压的影响
第一节注射给药
混悬型注射剂
药物在组织液中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药物粒子越小越有利于溶出
助悬剂可使粘度增大,降低扩散和溶出速度 药物的晶型和溶解度
局部作用:漱口剂、口腔含片、膜剂等
全身作用:舌下含片,口腔粘附片等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咀嚼粘膜、内衬粘膜、特性粘膜
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可避免首过。
唾液:润湿消化作用,有利于咀嚼和吞咽;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给药部位:舌下粘膜>颊粘膜>硬腭,牙龈 吸收途径:脂质途径----低分子量脂溶性药物膜孔途径----低分子量水溶性药物
和一些脂溶性药物
唾液的冲洗作用;
唾液无缓冲能力,药物可改变局部pH值; 唾液中的无机盐和酶对吸收的影响较小;
剂型因素
舌下粘膜吸收:
优点:起效快,无首过。
缺点:易受唾液冲洗,保留时间短。
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颊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较少受唾液冲洗的影响。
生物粘附片作用时间长。
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第三节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软膏、硬膏、凝胶剂、贴膏(片)、喷剂等一、皮肤的结构和药物的转运
皮肤的结构
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
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排泄、感觉;
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第三节经皮给药
(1)表皮
角质层,透明层,粒层,棘层,基层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组成;
活性表皮,含少量酶。
(2)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3)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第三节经皮给药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皮肤角质化程度和附属器官分布的影响
年龄和性别
用药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状态:破损、水化程度、表面微生物 药物在皮肤组织中的蓄积:角质层
药物在皮肤中的代谢:活性表皮
剂型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300易,>600难,适当的脂溶性。
(2)给药系统性质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速度:不选与药物亲和力大的基质
药物在基质中的扩散速度:油脂性基质<W/O型<O/W型<水溶性基质
基质pH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
使角质层蛋白变性,改善皮肤屏障性质--------表面活性剂
溶解角质层油脂性成分,膨胀角质层,增加皮肤通透性------醇类、DMSO等
溶解角质,拓宽毛囊口-------氮酮类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尿素
滴鼻剂、气雾剂发挥局部或全身在作用
优点:
血管丰富、通透性高
避免肝首过、避开消化道的代谢和降解
吸收速度和程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易行
适用于:
口服剂型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的药物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吸收面积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水分、蛋白
上皮细胞下有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网 纤毛的运动;
粘液中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
第四节鼻粘膜给药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脂质通道、水性孔道;
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温湿度、鼻腔疾病等; 粘液中的酶种类较少、活性较低;
纤毛的运动与药物在鼻腔的停留时间;
不同剂型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迅速; 分子量与粒子大小:<1000易,2~20μm;
吸收促进剂:刺激小,作用强,对纤毛运动影响小,毒副作用小;
第五节肺部给药(pulmonary drug delivery)
气雾剂、雾化剂、粉末吸入剂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和生理
气管、支气管:纤毛细胞和杯细胞
肺泡:单层扁平上皮细胞
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转运距离小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吞噬细胞和代谢酶
第五节肺部给药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纤毛的运动、粘膜表面的粘液层、酶;
肺泡无纤毛;药物停留时间长;
气雾剂使用方法、患者肺活量、屏气等;
吸收途径:细胞通道和细胞旁路
分子量的影响;微粒的大小;
气雾粒子喷出的初速度;
灌肠剂、栓剂
优点:
避免胃酸或胃酶对药物的降解
消除胃刺激
适用于吞咽功能差的人群(儿童,昏迷) 部分的避免首过效应(50~70%可避免) 作用时间一般较口服片剂长
一、直肠粘膜的血液循环
上直肠静脉:经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中直肠、下直肠、肛管静脉: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首过;
插入肛门的距离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距肛门口2cm处较4cm处的生物利用度高; 距肛门口6 cm处,首过作用就较大;
第六节直肠给药
二、影响直肠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直肠粘膜无绒毛,但血流丰富
肠液分泌少,pH值为7.3,无缓冲能力
粪便对药物扩散的影响
剂型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p K a>4.3或<8.5 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
基质的影响
吸收促进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