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
摘要: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但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而且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本文主要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高校如何合理把握这一理念及其教育意义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育意义
正文: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

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明确规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以人为本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

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个人、解放个性的思想成为人本主义教育家改革教育、解放儿童的思想动力。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教育”。

19 世纪大学校长纽曼和洪堡认为大学必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坚持自由教育。

1998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
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弘扬。

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才能有效实施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目的。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个性解放或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承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因材施教。

因此,大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性,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突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1】。

(二)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四个立脚点:
1,办学以师为本,重视和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主体,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和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师为本,就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师为本,就要充分运用激励原理,力求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到最佳程度;以师为本,就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大学自主权范围内,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本管理首先要关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º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以师为本,教学则以生为本。

2,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适应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组织教学,尊从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开发、启迪,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以学生为本,就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展教学活动,促其完善,助其发展。

»
3,治学以术为本,突出学术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
学术乃大学之天性,治学以术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做不到以术为本,就谈不上以人为本。

以术为本,就要在管理中确立学术的地位,维护学术的尊严,尊重专家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学术立校”。

4,管理以励为本,重视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人本管理的根本是尊重人格。

要运用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参与激励、信息激励、物质激励等形式,把握师生需求,以自我激励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善于变他激为自激,激发全体教职员工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实现管理理念与大学理念相统一,促进大学可持续和谐发展【2】。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育人,大学教育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是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大学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育人模式,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要使每个大学生在所有能够促进自身更加完善的方面均获得发展,同时以博大的爱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人人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注重人文关怀、培养自主意识
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和目的,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呵护,强化尊重教育,培养关怀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教育和每个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要以高度责任感重视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构建充满人文关怀,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人的品
格。

自主学习视学习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视学习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其表现是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领悟、自己践行、自己创造。

(三)坚持民主办学、完善评价机制
民主与科学历来是大学的两个十分重要的价值追求,大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顾及最广大学生的最大利益,处处显现出人文关怀。

对每个学生,无论来自城市、农村,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出身平民还是显贵,都一视同仁,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诸如入党、选干、评优评奖、招生就业等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充分展示大学的神圣和尊严,努力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大学的公信力。

评价,是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功能。

肯定性的评价,会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引导;否定性的评价,会给人以警示和约束。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指标体系要涵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业绩的方方面面;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强调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奖惩性,应该更加重视评价过程的人文性和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发展性。

对优秀学生,要有更加全面和严格的要求;对一般学生特别是存在问题的学生,既要使他们了解自身的不足,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增强信心,勇敢地扬起前进的风帆【3】。

参考文献:
【1】黄华童《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2】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
【3】赵秀玲《浅析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