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公共关系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摘要: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传播技术的发展,公共关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的普遍现象。
但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一种思想与活动方式却源远流长。
公共关系从诞生之日到发展至今,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推动其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而现代公共关系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公众受愚弄”时期、“说真话”时期、“投公众所好”时期和“双向对称”时期。
在中国,公共关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至今已有成熟稳定态势。
纵观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公共关系的发展将是激动人心的,其活动范围的全球化、实施主体的职业化品牌化、传播渠道的网络化和文化思想的立体化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现代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条件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一种思想与活动方式,有其久远的历史。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学却是近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等发展的结果,至今约百年历史,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
公共关系的产生及传播,是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短暂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当人类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渐进入了商品经济
的发达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社会中那种具有强烈人身依附色彩的人际关系逐渐让位于开放的、可变的、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市场经
济社会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关系、地域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则是由于商品交换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公共关系的思想与实践也随之发展起来。
20世纪以前,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物资供应也不很丰富,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并不需要专门用心思去考虑公众的需要与情感。
然而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充分涌流,社会上大量中产阶级出现,就迫使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利益和要求了。
可以说: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提出了对公共关系的需要。
(1)公共关系适应了商品经济分工协作,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公共关系是物质生产供过于求,市场重心从卖方向买方过渡的产物。
(3)证券民主化运动推动了公共关系的深化发展。
(4)民众的巨大压力迫使企业家放弃唯利是图的经营方针,采取赢利与公关并重的经营战略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把它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
从封建制度向当代民主制度过渡,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公共关系产生的重要政治前提。
(1)民众社会地位提高,公众队伍形成,老百姓有了维护自己合法权力的可能。
(2)民主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而民主政治的每一步都需要公共关系活动的配合。
(3)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支住,也是公共关系运行的重要保证。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它的发展与管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学领域中的两种思潮对公共关系的发展影响极大:其一是科学管理理论;其二是人际关系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工程师泰勒为代表。
1911年,泰勒系统总结了他的管理学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生产作业标准化、工时利用科学化、管理权利层次化、劳动分配合理等原则。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比传统的经验管理有了重大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泰勒在书中虽然强调了要在管理人员和广大工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其理论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控制机器的附属品——工人,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把工人看成受金钱躯使的“经济人”(经济动物),把物质刺激当成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的惟一手段。
他主张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为纯粹的金钱关系,用对钱和物的管理代替对人的管理。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当然没有内部公关工作可言。
所以在公共关系发展的早期,公关活动都是面对外部公众的。
四、大众传播事业的发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生产的社会化使人们之间有了进行交往的迫切需求。
只有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一个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近代有了公路、邮政、报纸,才有了报刊宣传运动,有了公关的萌芽。
进入20世纪,由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电传、电脑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发展,使信息可以迅速地传送到每个人手中,公共关系从而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社会组织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工具与公众进行沟通,从公众中采集信息,又把组织的信息传达到公众中间去,最终达到为组织树立形象的目的。
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络的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互联网中传播信息,具有更迅速、更广泛、更自由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现代公共关系有了更飞速的发展。
1903年,美国记者艾维·李在纽约创立了“宣传顾问事务所”,这是现代公共关系诞生的标志。
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核心就是“说真话”。
1906年,他向报界发表《原则宣言》。
他的贡献在于使公共关系正式成为一门职业。
爱德华·伯纳斯在推进公共关系科学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完成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舆论之凝结》。
同年,在纽约大学首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1952年编著《公共关系》教科书,使公共关系学有了完整的学简直体系。
投公众所好”是其重要思想。
在中国,公共关系的传播和迅速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至今已有成熟稳定态势。
(一)经济体制改革,呼唤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改革关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是经济组织的活力问题,为此,就必须扩大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公共关系,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卖方市场”朝着“买方市场”转变,给公共关系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二)政治体制改革,呼吁重视沟通协调的改革关系。
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政治体制做相应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而建立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其一座信息与交流的桥梁,以增加政治的透明度、公开性以及增强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
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实际上是公共关系的一种表现。
目前,中国政府公共关系正稳步发展,政府形象工程、城市形象建设、勤政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工程等,逐渐深入人心。
可以推测,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关系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变革,呼唤体现开放趋势的公共关系。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处于封闭状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的交往,交流、合作日渐增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将更增加这种交往,交流与合作。
文化变革与文化融合对公共关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把“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公共关系理论推向了新的境界。
公共关系的发展迅速且不断完善,但是也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不平衡
(1).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部不平衡。
沿海和内陆不平衡。
(2).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平衡。
(3).引进的理念与自我创新不平衡。
(4).市场化与政府主导影响不平衡。
公众的地位(信息接收、传递与反馈)与组织和媒体的关系不平衡
2.欠充实
(1).公关观念在社会组织中淡薄
(2).理论过分偏于原则化,没有与实践紧密结合。
(3).实际公关领域过于狭小,不能完全接触公关实务,运用公关手段。
(4).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不普遍,实际应用领域陷入园囿
(5).学术研究机制不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得不到社会组织支持,市场化难以达到。
3、畸形发展
(1).学术空前繁荣,实践鸟落花残
(2).产业不健全,市场性原则和方法不能科学运用。
(3).政府态度成为主导,市场化运作成为辅助手段
(4).媒体立场不能完全反映公众态度。
但是纵观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公共关系的发展将是激动人心的,其活动范围的全球化、实施主体的职业化品牌化、传播渠道的网络化和文化思想的立体化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公共关系学》教材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