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怎么说呢,手贱之下搞定了这篇东西。

~感谢商学院不知名同学的付出!使用方法说明:0.就像教科书编得有人捧有人骂一样,我觉得好不一定你觉得好,如果觉得背得不爽,请不要犹豫打开教科书,走自己的路~1.仅供我喜欢的以及喜欢我的人使用,所以,亲们,爱你们,请加油啊!!2.红字标出的内容如果来不及背可以省略(它的存在纯粹是为确保答得完整,实际上已经偏离问题了),黑体字是重点,括号是说明。

3.不全然是抄书,我查了资料,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话总结表达,但是朋友们,如果想拿高分,请一边看书一边理解着记忆,弄清楚原理,并且能够丰满自己的回答。

不然只是背,是不会活用这些话,简答题还好,材料分析题你就得跪。

4.总的来说还是个人总结,请珍惜个人的劳动成果~~么么哒~友情提示:风险仍然存在,请谨慎使用~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1)从不同角度(如创造者、阶级属性、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概括地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广义上说)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广义上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9-30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此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本质? P311)1)物质与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35-39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并改造世界。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和人的本质社会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具体来说,区别有:1)人类能够进行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人、客体、工具)都是可感知的存在。

亦即: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2)人能够主观能动地进行实践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而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亦体现实践的真正意义。

3)人具有社会性,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了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5、如何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44)1)两者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注意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问题。

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6、请谈谈适度原则在实践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P51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度、关节点;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的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5)适度原则的重要性综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运用中取得成功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P64-65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认识(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解释:认识过程: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实践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使客体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包括的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74-77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关系P75-7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性的真理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总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呈辩证统一的关系。

9、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5-100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依赖性,但又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0、“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含义? P264-266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3)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

4)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条件与前景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1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2)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基础: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第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