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矛盾而又统一的事情常常让我觉得很有趣而回味不已。
比如说生与死。
与癌症做斗争的果子提到有位美国作家曾经说过:困在敌营中的战士,如果想突围出去,他必须兼具强烈的求生欲望及不怕死的感觉。
也就是说,他不能仅仅是贪恋生命,否则就成了懦夫,无法脱逃。
他也不能单单等死,否则就成了自杀,依然无法脱逃。
要不怕死,才能生。
向死而生!你说这里面的矛盾而统一是不是很耐人寻味?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我刚学会滑雪的时候,就发现教练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你越怕摔跤越容易摔跤。
还有佛学里说让人不要执著,可我看到很多学佛之人都在执著地持之以恒地学习佛学以求得悟,那到底是要执著还是不执著?要放下,才能得到,这里面的智慧很深,我还在执著地琢磨ing,呵呵。
不过,每当我见到学佛的朋友很努力地勇猛精进地修行之时,就会跟他/她说:不要太执着哦。
哈哈。
以上的这些是我看到栖息谷Stonely写的《我们为什么活着》所引发的乱想。
稍后再谈我们为什么活着,也就是生命的意义的追问。
先务实地谈谈Stonely对于当前高房价和挣更多的钱所面临的具体困境。
结合刚才说的“不怕死,才能生”、“放下才能得到”的道理,会不会有“不总想着挣钱,反而能挣到更多的钱呢?”,或者说:会不会由于生活的重负,眼里只看到钱的时候,钱却越来越难挣了?这是有可能的。
记得有一句话:“越是穷人的心态,越是改变不了作为穷人的命。
”要成为富人,要了解富人的心态才行。
举一个最近发生的实例,Google可算是富可敌国的公司,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来说更超过了很多国家。
然而最近Google因为公司价值观和当地法律政策的冲突而考虑退出中国市场,说明建立在价值观上的行为不会总是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
但是JimCollins在《基业长青》中花了6年研究了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后指出:核心价值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
以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的公司在长期的经营中确实会取得很好的效益。
(P94)做人和做企业的道理相通,如果只是挣钱至上,很可能长期反而挣不到钱。
我再尝试用《精力管理》中的理论来解释一下这个相通的道理。
书中把人的能量分为身体能量、情感能量、思想能量和精神能量,同时指出精神能量是最有力的能量源泉。
比如一个烟瘾很重的女子,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法戒烟,但是怀孕后就自然不抽烟了。
精神指的是:“和一套最不易改变的价值观、超越自身利益的目的的联系。
”当这位准妈妈把自己的行为与为了孩子这个目的联系起来时,她就可以产生很大的精神力量去改变自己那看起来根深蒂固的习惯。
精神能量来自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并拥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的勇气和信念,即使这样做需要个人牺牲、历经艰辛。
《精力管理》中又举了一个很强悍的例子。
“有1000名员工的美国坎托公司在911事件中2/3的员工身亡,公司的IT系统和大量数据也被破坏。
人们不清楚坎托公司自身能否生存下去。
可以理解幸存员工非常震惊、悲痛,很多人受到了心灵创伤。
为挽救公司所作的努力当然能为员工们自身的`经济需求服务,但是他们的目的比这个要大得多。
几天后,坎托的董事长宣布,在接下来的5年里将把公司利润的25%送给遇难员工的家人。
这个决定激励幸存的员工为了自身利益以外的目的而奋斗。
就像其中一个人说的,幸存者们成了一帮兄弟,因为共同的悲剧和前面的挑战而团结在一起。
”“这样做的结果是惊人的奉献精神,员工们开始每天工作12-16个小时。
甚至有曾经离职的员工在911后觉得自己必须回来。
沿着这条路,员工们发现了以前没有用过的情感资源——耐心、同情、毫无怨言地忍受艰苦的临时工作环境的能力,这些情感资源帮助他们抚平创伤。
在任何情况下,都很难想出比这个更生动的例子来表现可供挖掘的精神能量的巨大宝藏——即使是在最恶劣的逆境下,凭借共同的信念和超越自身利益的使命的承诺也能逆流而上。
”(P122-124)这个故事,除了为这种信念和精神所感动外,如果从挣钱的角度来看结果,因为员工们的精神力量,他们肯定比没有这样的精神力量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挣了更多的钱),因为他们公司从一片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了。
所以,Stonely,你为什么没有能挣更多的钱?当你“为钱,我可以放下自己的清高,为钱,我可以失去自己的尊严”时,而清高和尊严在你心底是有价值的,那么为挣钱所做的所有活动对你的精神而言都是痛苦的,因此你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去百折不挠地面对和克服所有的折磨和挑战。
什么是能对你自己能产生精神力量的核心价值观,这需要你自己去追问和探索,有很多书可以提供线索和帮助。
《精力管理》里的“最深层价值观检查表”列出了32个关键词,以及提供了探寻价值观的几个问题,我将它们附在这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纸式人生规划》里花了不少篇幅综述了很多经典著作里对价值观的描述,其中有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科维《七个习惯》、《圣经十诫》等,并提供了工作表帮助你反思和总结,值得推荐。
这本书在豆瓣很多人的评分不高,而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大小在于你是否把里面的问题都认真的思考、写出答案、不断反思与修改,直至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明确了你的核心价值观,还需在你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并为此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问题不在于你的生活是否为你提供一种意义感,而在于你是否在积极利用生活作为表达自己最坚信的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像维克多-弗兰克说的那样:“最终,人不应该问他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必须认识到是生活在问他。
总之,每个人都被生活提问,每个人也只能通过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来答复生活;对待生活我们只能以负责回应。
”——(摘自《精力管理》P147)因此如果你的人生没有意义,那是你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是社会和别人的错。
“付诸行动的价值观就是品德”,让我们都做有品的人!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最后,感谢Stonely为大家发起这个话题,“他”不是他,只是说了一个全体现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段话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最经典的那段话的一部分,也是我对全书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一部分,这虽然是哈姆莱特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对他自己的拷问,却也是所有人类普遍面临的人生抉择。
《哈姆莱特》这部剧本描写了哈姆莱特这位丹麦王子的命运,同时也影射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共有的彷徨和选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哈姆莱特。
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叔父是杀父仇人,哈姆莱特脆弱的肩膀上担负起复仇的重任。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面对令人绝望的真相,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出路,在两难问题里做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混乱时代里努力重建价值的体系与起支撑作用的精神大厦。
他疯狂,他绝望,他对生命存在的价值已失去了兴趣,他认为命运已预先注定了死生,随时准备好了脱身而去。
这些都是他软弱的表现,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哈姆莱特是不完美的,他的抉择常常充满着非理性因素,是冲动之下的表现。
比如他在激怒中刺死了被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他这种不理性的抉择表现出了人性的弱点,冲动、盲目、不计后果,然而正是这种不理智的行为让哈姆莱特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完美的哈姆莱特对感情却是极其地珍视,他为了躲避国王的迫害,不得已要装疯卖傻,可是他却无法抑制住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思念,热烈的爱让他不忍看到奥菲利娅因自己的疯癫而痛苦,于是他冒着受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情诗:“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远没有改变。
”以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爱的愁怀。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哈姆莱特身上的闪光点:重情重义。
生活在充满风险的混沌世界里,一系列变故接踵而来,打破了理想,击碎了美好,让哈姆莱特清醒了过来,他看到了现实的丑陋,他变得冷静,凭着为父亲复仇的意念投入到现实斗争中去。
他对现实的罪恶认识得越深刻,他那纯净的内心就越痛苦,他面临的每一个抉择都不容易,艰难地选择,努力做到他认为对的。
除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再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善恶的世界里,哈姆莱特不再害怕死生的预兆,勇敢地作出了选择,然后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哈姆莱特的悲剧来自于他对命运的抉择,而这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他本是丹麦尊贵的王子,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寻找那个鬼魂探寻父王死去的真相,安心地等待着继承王位,在无知无畏无忧无虑中享受荣华富贵。
但哈姆莱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
在得知真相后,他做出的抉择改变了他和其他一些人的最终命运,他的思想和经验促使他一次次做出他认为是正确的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
他在对自己的反省和拷问下选择了“毁灭”,他不愿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他选择了斗争,选择了挺身反抗这人世无涯的苦难,哪怕最终走向死亡,走向毁灭,他也没有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遗憾。
这位曾经忧郁的王子最终完成了沉重的复仇使命,踏进了永久的宁静之中。
《哈姆莱特》这部作品除了从文学的视角来看之外,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就从精神分析方面剖析了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探索了其复仇道路上软弱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让我们对哈姆莱特有了更深的了解。
弗洛伊德认为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的种种“懦弱”举动与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有关。
《哈姆莱特》这部戏剧的基础是哈姆莱特在完成指定由他完成的复仇任务时的犹豫不决,但是剧本中并没有提到他犹豫的原因或动机,很多人都做了企图解释它们的尝试,却不能产生一个结果。
歌德提出了一种观点:哈姆莱特代表一种人的典型,他们的行动力量被过分发达的智力麻痹了,思想苍白使他们病入膏肓。
还有一种观点是:剧作家试图描绘出一个病理学上的优柔寡断的性格,可能属于神经衰弱一类。
但是,弗洛伊德提醒我们可以根据戏剧的情节发现与那些观点不符的情形,那就是哈姆莱特根本不是代表一个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人。
我们在两个场合看到了他的行动:第一次是一怒之下,用剑刺穿了挂毯后面的窃听者;另一次,他怀着文艺复兴时期王子的全部冷酷,在预谋甚至使用诡计的情况下,让两个设计谋害他的朝臣去送死。
究竟是什么阻碍着他去完成他父亲的鬼魂吩咐给他的任务呢?答案告诉我们这个任务有一个特殊的性质。
哈姆莱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即“俄狄浦斯情结”的弑父娶母的愿望。
因为这个原因,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其实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所以哈姆莱特总是在复仇的道路上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