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信仰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信仰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作者:————————————————————————————————日期:廊坊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调查报告姓名王齐伟学号11060144024化材学院本科2011级材料化学专业1班题目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成绩日期2013年11月25日调查目的:1.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2.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揭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3.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4.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时间:2013年11月23日地点:廊坊师范学院校园及学生宿舍对象和范围: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方法:问卷调查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一问卷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

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针对不同对象的调查和分析,来做出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判断,达到以下目的:1.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2.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揭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3.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4.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请大家按要求回答问题,谢谢合作。

)1.你是否有信仰,可以是宗教信仰或者是一句话a.是b.否2.你认为信仰能对你现在或者将来的人生带来什么作用?a.提供行为导向b.价值观的一部份c.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d.其他3.你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具备信仰?a.是b.不清楚c.否4.你认为相信科学是一种信仰吗?a.是b.不清楚c.否d.5.你觉得人的追求是什么?a.事业成功b.家庭幸福c.金钱d.身体健康e.其它6.在你作过的短期或长期计划,你倾向于将要求订高或就低? a.高b.低c.随便7. 你是否考虑过具体的人生追求,是否计划去实现?*a.考虑过,计划过b.考虑过,没计划c.都没8. 同时作为人生追求的方面,你更愿意得到金钱的满足还是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满足?*a.前者b.后者c.金钱和精神上寻求某种平衡d.不清楚9.你觉得下列哪些事最让您消沉?*a.感情受挫,来自恋人的伤害b.学业不精,导致受挫c.人情冷漠孤独,不被人理解d.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e.其它10.你认同下面那些观点?*a.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但尽人事各凭天命b.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c.只要努力过,就应该坦然面对一切得失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e.其它11.你在大学当中最迫切的人生追求*a.有用的证书b.爱情c.兴趣爱好d.其它12.当今大学生前途如何*a.迷惘b.光明c.不容乐观d.无所谓13.你在大学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a.学习b.恋爱c.吃喝玩乐d.挣钱e.参加社团活动14.你认为大学出来后你更倾向于以下哪种类型*a.沉稳不乏自信b.能言善道自信十足c.迷茫d.金钱主义e.缺学识不自信f.其它谢谢您的参与!二、结果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客观认识宗教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

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

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

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

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

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银行前两年曾发表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们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

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触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二是害怕神的惩罚。

佛教的转世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这些戒律在叫人弃恶从善,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其二,对信仰自由的模糊认识。

宪法给予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力,法不禁止即为无罪,合法的东西为什么有人还要横加指责并干涉呢?其三,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

很多大科学家似乎接受上帝这个概念,有些科学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相孛。

三、分析(一)价值观的矛盾性与失衡化我们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有着自身价值取向的选择倾向与评价标准,他们高度认同当代提倡的正确的高尚的社会现象与价值取向,他们对社会弊病深恶痛疾,却无可奈何;他们认同高尚,却畏惧世俗;他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引以为荣,他们关注发展,关心时事,乐于积极感受国家命运脉搏,却对社会大众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无能为力。

同时,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与社会上普通大众的“现实主义”盛行有着极为紧密的正相关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用化”,也日益反映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信仰心态上来,这种种的社会现实已经成为他们心头的一道疤痕,剧烈的疼痛之后也许他们就不愿再去感受现实,感受社会了,于是,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日益“入流”,他们产生了矛盾,遭遇了失衡,于是,他们迷惘了。

一个矛盾点体现在大学生对“马列主义”等指导思想情感淡漠的原因的问题的讨论上,只有 30.8%的同学站在自身的角度,审视自我问题,而剩下的同学则大部分认为是“多元信息、文化、思想”的冲击造成的,占55.8%,更有甚者认为“马列主义是空洞的理论,毫无任何实践性,不再信仰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列主义的指导意义已不重要”。

马列主义是正确的理论,是经实践证明的,是无容置疑的,它具有发展性,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适用。

部分同学颠覆性的答案,体现出其价值观已走向歧途,这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理论学习是极为矛盾的。

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部分同学的政治学原理与理论学习不够,只沉浮在表面,未能深入研究,这样在判断问题上,现实与理论的矛盾,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就产生了,这也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心态的失衡。

(二)科学精神的弱化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把握未来提供方向。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和梦想的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高速集中,经济全球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世纪。

对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剧烈,自身好奇、乐于探索科学的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如何呢?a、总体态势由于对社会的琢磨不清,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难以把握,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的信仰态势较之以往有所下降。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渴望科学、追求科学,对科学的信仰良好。

科学精神是崇高、追求和献身科学的积极态度。

因为科学总是与愚昧和迷信相对立,所以科学精神是人们排斥宗教的思想和心理前提。

57%的大学生对“科学发展的新动态”表示密切关注和关注,53%的大学生对“自我科学精神的评价”是强和较强。

但是,调查中同样反映出小部分学生从前的科学精神开始有些动摇。

40%的学生表示偶尔了解一下,并且不会主动查询和不关注“科学发展的新动态”。

有46%的同学对自我的科学评价为一般和较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当代大学生从以前的科学崇尚,转为追求一种对未来的虚无的解释状态,部分学生缺乏执着的科学精神,所以他们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迷惑的精神色彩。

b、宗教信仰对“中国是否需要宗教”,调查发现73%的学生表示需要,他们认为需要宗教的理由大致分为这几类:宗教是人精神的一种寄托;历史产物,同马列主义传承一样;文化多样性;宗教信仰是社会民主的表现;还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宗教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等等。

这反映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宗教暧昧现象。

(三)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的效应对学生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但又使他们对人生价值出现不稳定的评价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