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0.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战略的总体文化框架设计——以《苏州总体规划2035》为例

010.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战略的总体文化框架设计——以《苏州总体规划2035》为例


确立了“东园西区, 确定转变模式、
一体两翼”的城市 精明增长,提出
空间骨架和“四角 由外延拓展走向
山水”、“真山真 内涵增长,重现
水园中城”的山水 “青山清水新天
格局
堂”
全面编制过程 中
3.3 文化空间现状及城市文化梳理
本文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在吴文化三大特征的基础上提炼苏州城市 文化,以期建构满足发展需求的苏州总体文化框架。通过梳理苏州当前文化发展及现状文化 空间,如商贾文化的典型空间等(图 3-3),研究梳理空间体系丰富、文化要素利用优秀的 现状基础。
新一轮苏州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构建“四大名城”1 的战略愿景,并在城市性 质中明确提出苏州未来成为“古今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定位,体现了苏州基于城市 发展动力与竞争力的战略研判。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苏州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已 处高位,但国际文化交流、城市创新与治理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则相对滞后,如何进一步向 “一都一城一中心” 2 战略提升,已然成为新时期苏州发展的核心议题。
远期 70 万人 (2000)4
市域近期 679 万人 (2000)
市域远期 800 万人 (2020)5
“古城居中、东园 “古城居中、新区
西区、一体两翼、 左翼、一体一翼”
四角山水”
著名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风景旅游
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和重要的风景旅游 城市,长江三角洲 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全面保护古城风 貌
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战略的总体文化框架设计
——以《苏州总体规划 2035》为例
周珂慧,相秉军,张哲
摘要:后工业化城市聚焦文化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是顺应城市转型的客观规律。不仅源于国外贯彻以 文兴城的“新文艺复兴”战略驱动,更是总体规划基于文化战略推动城市向更高层级迈进的必然选择。苏 州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的战略决策,正是巩固苏州在全国乃至全球化文化版图影响 力的核心举措。本文基于“市域—市区—社区”三个层次进行总体文化框架设计,提出:①宏观层面强调 市域战略响应,从“世界文化名城”品牌、全域历史文化聚落的空间对接和大运河文化 IP 三个维度,提升 苏州城市文化能级;②中观层面关注市区“三网融合”,紫线网结合河道、绿道网,串联沿线文化遗产, 策划活动游线复兴城区,编织古城的文化双修网络;③微观层面通过社区工坊的构建,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配置,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真正引领苏州从“经济自信”走向“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战略,顶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总体规划试点
2.3 微观层面:强调社区文化的自主完善
社区的文化建设是城市及更高层面文化发展的基础。社区作为文化规划实施的有效单 元,是文化活动形式、文化设施具体建设的空间载体和规划单元。区别于战略层面的城市总 体规划,社区规划面向的是市民日常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使用,目的在于培育社区的自主 能力,吸引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促进社区文化品质提升、社区活动与空间布局优化,塑造特 色社区文化。
(二个保持,一个 保护,二个继承和
发扬)
全面保护古城风 貌,增加传统风貌 地段及历史街区、
历史地段的保护
市域近期 980 万 人(2010)
市域远期 1100 万 人(2020)6
市域结构 “一心 两轴一带”;城 区形成“一心两 区两片”的 T 形
结构
以土地承载力 为约束,苏州人
口容量 1500-1600 万 区域结构“区域 中轴、T 型骨架、 沿江轴带”;市 域“一核双轴一
表 3-2 吴文化特征提炼与苏州城市文化内涵梳理
吴文化
苏州文化
三大特征
内涵
五大类型
内涵
水文化 上善若水,
依水而生的苏州,君到姑
塘埔圩田、湖荡湿地、传统
湖荡文化

Lewiston 文化 市(2003)
改造等文化项目 强调文化管理

化 规划 层 重点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对苏州的启示

规划
社区文化层面
强调社区文化活 普及文化设施与重

社区艺术规划,
强调文化渗
动及文化自主性 视公共艺术,如
观 社区及 如亚利桑那州
透,以社区工
社区文化规划实 1960s 新村运动、公
层 设施 Phoenix 艺术规
2.2 中观层面:强调文化资源的管理建设
文化整体框架设计中的城市层次需要核心关注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及建设文化资源的能 力。城市层次是文化规划的核心载体,文化规划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影响城市空间 规划体系与建筑形态。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城市历史延续、功能布局及发展规划等不同,此 时文化规划需强调文化资源的管理建设,注重不同文化主题的对接与融合,避免文化及其内 涵价值的冲突。
湖两带”
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和风景旅游城 市,国家高新技 术产业基地,长 江三角洲重要中
心城市之一
“四大名城” 现代产业名城 创新创业名城 美丽宜居名城 世界文化名城
明确指出古城保 护区内保护与更
新应严格遵照 《苏州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 (2007)》7
尊重《苏州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2013)》, 编制城市文化 与城市特色专 题与历史文化 保护专项规划
1 “新文艺复兴”:文化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
国外文化强国都将“新文艺复兴”写入城市复兴及经济发展战略中。以文艺复兴起源地 的欧洲为例,在全球新经济环境下,走出了“新文艺复兴”之路。无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 伦敦道克兰码头区的改造复兴,还是意大利 2015 年米兰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都充分展 现了欧洲引领城区复兴、营销创新文化品牌的能力。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的重要内容。2017 年 7 月,苏州市正式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35)的编制工作,总 体规划中的文化框架设计,不仅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更有利于将文 化内涵催化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2 趋势与效应:全球城市发展的文化维度
1 “四大名城”具体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名城、富裕文明的美丽宜 居名城、古今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2 “一都一城一中心”为苏州最新城市文化战略定位,具体解释如下:“一都”为全球创意手工艺之都;“一 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中心”为吴文化中心。
城市的文化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即长远的目标构建及规划的空间融合。如何在苏州总
体规划层面,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总体文化框架?需要将文化战略与城市历史内涵、社
会经济条件高度契合,以城市形象营销创新城市文化品牌。其次,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高度
重视以文化复兴策略带动创意城市建设,实现产业升级。最后,社会发展层面,城市管理者
发展阶段 启动基础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转型升级阶段 深化转型阶段
历版总规
1986 版
1996 版
2007 版
2017 版
文化引导
确定了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的范围 和“全面保护古城 风貌”的原则,以 及保护古城风貌 等六项具体内容
在 1986 版总规的基 础上强调了传统风
貌地段及历史街 区,历史地段的保 护,并扩充了保护 内容,细化了保护
表 3-1 苏州历版总体规划及文化内容的梳理
发展阶段 历版总规
启动基础阶段 1986 版
加速发展阶段 1996 版
转型升级阶段 2007 版
深化转型阶段 2017 版
时间阶段 1994 年以前
1995—2004 年
2005—2014 年 2015 年至今
规划人口 空间格局 城市性质 名城保护
近期 65 万人 (1990)
3.2 文化与苏州城市转型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环境及国家战略的变化,苏州积极响应经济发展的核心诉求,
更多的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基于历版苏州市总体规划的梳理可以发现,苏州始终坚 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将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2014 年苏州荣 获“李光耀世界城市奖”,主席马凯硕的颁奖致辞:“她(苏州)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 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这是对现代苏州融合 传统的“双面绣”文化的最高赞誉,也证明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始终以“文化战略”为导向, 文化发展始终伴随着苏州城市转型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自信”与竞争优势不断显现。在《China TOP 60》城市竞 争力报告中,苏州作为最具经济活力与潜力的地级市,其综合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基于钱 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结合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判断,苏州正处于后工业化中期 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图 3-1 201-1 发达国家文化规划层次、实践经验及借鉴

化 规划 层 重点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对苏州的启示

文化战略层

区域文化规划, 强调文化发展的 制定“文化立国”战
面,强调“一
观 区域及 如多个市县的规 政策与理论 略(1998),确定外
都一城一中
层 战略 划,例如美国波 创意城市规划框 向型文化发展;创意
2.1 宏观层面:强调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
基于西方国家城市的经验梳理,文化规划有“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类型的空间维度, 不同层次文化规划涉及的范畴及重点各有不同。在区域层次,文化规划主要在分析不同区域 之间的文化优势与发展潜力,通过文化资源的地域整合与优化,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与 区域文化融合优势,以增加区域文化价值。这一层次的文化整体框架设计强调文化战略与地 区发展的结合,从而取得文化特征与城市发展路径的统一。
图 3-2 苏州三次产业结构 1978-2016 年
国际经验表明,后工业化城市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瓶颈的约束与国外市场容量的限制,传 统发展模式面临土地、空间、能源等方面的局限而无以为继,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 型已经迫在眉睫,城市急需转向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内涵型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