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二节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enckii)
• 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
• 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引起慢性肉芽肿,称 为孢子丝菌下疳。
• 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 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在
螺旋状、球 拍状、鹿角 状和结节状
卵圆形或粗棒 球拍状 状薄壁大分生 孢子,厚膜孢 子(陈旧培 养)
厚壁梭形
结节状、梳 状和球拍状
2、致病性
指(趾)甲 皮肤 毛发
毛癣菌
+
+
+
皮肤癣菌属
+
+
-
小孢子癣菌属 -
+
+
3、微生物学检查
• 标本+10%KOH,稍加温,镜检 • 常用湿标本,不加染色 • 菌丝肥大粗长,提示处于活跃期 • 分离培养
第28章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二、皮肤癣真菌
表面感染真菌
•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
•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皮肤癣真菌 (Dermatophytes)
我国主要有raud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菌落颜色 菌落形态 大分生孢子
菌丝
毛癣菌 灰白、红、 橙或棕色
表皮癣菌 初为白色, 以后转变为 黄绿色
小孢子癣 灰色、橘红 菌 色或棕黄色
表面呈绒毛 状、粉粒状 或蜡样
初为白色鹅 毛状,以后 转变为黄绿 色粉末状
绒毛状逐渐 变至粉末状
细长棒状的 薄壁大分生 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