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哲学” 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

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

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

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在希腊语中“ philosophy ”有两个词根——“爱”和“智”,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 当学问解释。

“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 和“学” 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 philosophy ”,后传入中国。

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

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

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 ,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 ,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3、哲理诗老子《道德经》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 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 ,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

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

五十而知天命“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

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2 “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 .自我意识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

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3 .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

包括:严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 的理性态度言” 与“行” “学”与“思”1.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2.学思关系——相互结合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

(一)“执两” :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方——即“两端”。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二)“ 用中” :不仅应当承认事物的矛盾,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过”、无“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

君子和而不同(三)评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

主张协调矛盾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 1 性善论1. 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下》若充分扩充,其强调的仁、义、2 尽心说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

中文哲学”这两个字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礼、智。

1. 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3. 养气(1)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2)存夜气(3)养浩然之气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的境界。

先义后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民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圣人观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荀1 性恶论1、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2、化性起伪通过礼义教化调整人性承认才能学习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性恶》)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人虚一而静1、心有征知2、虚、一、静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解蔽》)所谓“虚” ,就是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

所谓“一”,就是不因为对另一些事物的认识而防碍专心认识此事物。

所谓“静” ,就是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3、大清明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老“道”的开辟“道”的本意是指道路。

春秋时期,人们又用“道”来表示天象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行为准则。

范畴首次提出,意义的“道”,总根源的“道”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道”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辩证矛盾观一)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二)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章)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1、反者道之动:矛盾的双方无不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2、矛盾的转化过程:由量变到质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四章)3、弱者道之用:强调“守弱”,力主“不争”,以防止矛盾的转化。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涤除玄览对“道”的认识只能依赖一种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

“涤除”,是静观的方法,就是要求人们把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万物就会呈现在面前。

“玄览”,是内心直观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在对万物的冷静观察中认识和把握万物的本根——“道”。

庄道与物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齐物论1、是非无定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的。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2、道通为一梦蝶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墨经验主义认识论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经验主义哲学家。

一)知识来源人的知识来源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墨子的思想也带有狭隘经验论的倾向,过分相信经验的可靠性,难以获得深入全面的认识,甚至把幻觉、假象也当做真理。

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

”(《明鬼下》)二)名实关系“名”,是概念、名称;“实”是客观实际。

墨子明确地把名实关系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指出只有“实”才是第一性的,“名”必须与“实”相符合。

“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贵义》)三)表法“三表法”:以三条标准去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 《非命上》)韩非法、术、势核1、商鞅:重法及实施集权法治的刑罚制度。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3、慎到:贵势“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4、韩非:三者合一抱法处势而用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

1)对商鞅的发展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定法》2)对申不害的发展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认为君主不能信任任何人(特别是群臣)。

3)对慎到的发展认为“势”是实行法和术的基础。

总之,韩非子综合前期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的理论学说。

人性论儒家人性本善倡导重义轻利的道德自觉道家人法自然倡导无为不争的逍遥人生法家人性好利不论“轻利”还是“不争”都不符合竞争的时代要求,于是倡导破旧立新,务求功利之“实”。

性恶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韩非认为,人人都怀着“自为心”,“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1)人自然属性的利己性2)人社会属性的功利性循名实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奸劫弑君》“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

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做,是自欺欺人。

缘道理1)道与理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与“道”的关系。

他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

“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万物的一般规律。

2)前识与参验前识:缺乏事实根据地推测、判断和行事,是人知行中常犯的错误。

前识老子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使之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具有本体具有两重涵义:一)作为世界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内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2、申不害:崇术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解老》参验:正确的行为方式,君主考察臣下之术。

3 缘道理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