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精品课程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北京大学精品课程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上尼
》
·
。矣
《 论 语
吾 衰 也 !
述久
而矣
》吾
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 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 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 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 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 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 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 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 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
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3. 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 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 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 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 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 贤”作为补充。
——《史记•孔子世家》
2. 孔子与周公
周而足
之
不
公用以
道
复
齐之 为 孔
,陈
梦子
,, 先 子
北良
见曰
名不 王 仁
学楚
周:
——
——
与蔽 者 知
于产
公甚
周公
·
——
三于 。 且
王成 一 不
《 荀 子 解 蔽 》
并积家 。也得
。周 故道
德,
与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蔽 , 故 学 乱 术
·
《 孟 子
中也 国, 。悦
周
腾公
文、
公仲
第二讲: 孔子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 仁 中庸 天命 君子与圣人
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 孔子与周公 孔子与六艺 孔子与儒家
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 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 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 仲尼,姓孔氏。
2.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学而》)
子曰: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 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三桓之子孙,微矣。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
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
3.为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 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 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 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 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季氏》
人不议。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
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
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
的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四.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 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 状态是中道。
3 .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 活性。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 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Have A Break!
三. 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 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 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 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