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三年级三班姓名:官卓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北京)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历史悠久、体量庞大、工程宏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最大的皇宫--故宫(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其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
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红墙黄瓦,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金碧辉煌。
我国最大的祭天神庙--天坛(北京)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天坛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仅凭木榫交结,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
天坛另一美妙绝伦之处,是奇妙的回声。
世所罕见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北京)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
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且兼具“宫”、“苑”双重功能。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
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鼓楼(天津)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
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
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
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
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城墙被拆除,独独留下了鼓楼幸存。
民国十年,直隶省长曹锐,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照原样重建,楼顶大梁上改复绿瓦,较前更为美观。
重建后,把鼓楼四个城门的名称"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请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并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
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的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宝贵的宗教和文化宝库。
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
布达拉宫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融宫殿、寺宇和灵塔于一体,主体建筑分红、白两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
红宫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陕西)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1]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2]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3]。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甘肃)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
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
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云冈石窟(山西)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国之瑰宝,巍巍黄山(安徽)黄山,古名黟山,位皖东南,方五百里,高万仞。
拔地及天,气冲宵汉。
劲松峰骨,风光奇绝。
然李、杜、白、苏诸大家,均未留下赞咏黄山的诗词华章,应该和黄山交通不便、山路艰险不无关系。
数千年来,群峰孤独,但闻松涛如海,不识人间纷扰。
1980年小平同志游黄山,指示要大力发展黄山旅游。
散文大家徐迟先生书《黄山赋》列中学语文课本:极尽铺陈,引人神往。
斗转星移,曾几何时,人际罕至的险峰,已是游客熙攘的胜地。
日月潭(台湾)日月潭位于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
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常态面积为7.93平方千米(满水位时10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长约37千米,是台湾外来种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
它以光华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
2009年,日月潭入选世界纪录协会“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在清朝时即被选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 之称。
黄大仙祠(香港)香港素称"东方明珠"。
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
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香港共分为4个部份-香港岛、新界、九龙和离岛。
九龙是位在北边港口的半岛,尖沙嘴一带是最多游客聚集的地方。
香港岛的面积为78平方公里,只占全香港陆地面积的7%,香港岛是主要的商业地区,充满了观光旅馆和旅游景点。
新界的面积约有98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91%。
离岛共包括234个岛屿,最大的Lantau岛几乎是香港岛的两倍大。
黄大仙祠,在中国有两个,分别是广州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祠,香港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始建于1945年,是香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是香港的精神寄托。
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争头柱香。
据传说,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
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十分灵验。
该祠也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
世界遗产•张家界(湖北)1982年9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被列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5A级景区。
[2]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三千座石峰拔地而坡,形态各异,峰林间峡谷幽深,溪流潺潺珠穆朗玛峰(西藏)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而顶峰位于中国境内。
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
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按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为8844.43米,它也是距离地心第五远的高峰“珠穆朗玛”是藏语雪山女神的意思。
她银装素裹,亭亭玉立于地球之巅,俯视人间,保护着善良的人们。
时而出现在湛蓝的天空中,时而隐藏在雪白的祥云里,更显出她那圣洁、端庄、美丽和神秘的形象。
杭州西湖(浙江)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美丽的西双版纳(云南)西双版纳是祖国西南边疆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这块面积为19112.5平方公里的热土,位于云南省南部边沿,西南与缅甸接壤,东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适合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有五千多种热带植物和数百种珍禽异兽,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13-15日举行,被誉为“东方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