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项修炼读书报告

第五项修炼读书报告

从啤酒游戏中所想到的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军校区别于地方大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管理。

地方大学里的学生与学校这个组织之间并没有太强的约束;而军校学员与军校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首先,军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单纯教育性质的机构,甚至可以说更偏重于管理这种约束关系。

这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地方大学更加健全,所约束行为的范围也更加广。

军校的条令条例和地方大学的校规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二是军校较之地方大学所实行的截然不同的管理体制。

军校里所实行的连队化管理实际上使军校学员已经开始在管理体系上贴近军队,地方大学生完全依靠自我管理。

三是管理的执行力度。

军校学员同时也是军人,地方大学生口中的校规在他们这则成了纪律,对军人来说纪律是铁,是生命,是战斗力。

从制度对被管理者所蕴含的意义上就足以看出军校与地方大学二者管理的不同。

作为一名军校学员,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各种约束关系的体系里,我们同时扮演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而管理上的的问题也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而近期通过对《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之前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感觉奇怪、无法理解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五项修炼》书中有一个“啤酒游戏”的例子,通过对零售商、分销商以及生产商之间关于啤酒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说明系统结构对人行为模式的影响。

这个例子大体上是这样的: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商所销售的一种品牌的啤酒销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该品牌啤酒由有货存转变为供应不足。

而自销量上升开始零售商便向分销商增加订单量,很快分销商也由有货存转变为供应不足,而分销商也从订单量上升时便开始向生产商增加订单量。

由于从订单量改变到实际生产量的改变需要一个反应时间,在这个反应时间里供应不足的恐慌加剧,导致每一级希望从上一级那获取的啤酒数量不断增大,生产商投入更大的力度进行生产。

但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的需求量只是在一开始上升,之后就再没改变过,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呢?从某一时刻开始,零售商发现自己的订单量远超自己的销售量,于是将已经增长到一个较为可观数字的订单量瞬间减小至零,而分销商也紧随其后,生产商最终不得不面对骤减至零的订单量,而此时他们手中都有了货存积压,并且越往上层,积压的量越大。

作为这一系统的顶层——生产商,大量的货存积压对于他们来说无疑会带来破产倒闭的风险。

这个游戏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并且由于实际生活缺少游戏的理想性,多了一份现实,因此破产倒闭的厂家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当银行遭遇大量挤兑现金时会有“银行假日”,20世纪苏联对阿
富汗政府的小规模援助演变至最终的军事干预,这些都可以用啤酒游戏的现象来解释。

军校是一个管理约束十分严格的集体,我们毫无疑问地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系统。

由此我不禁将一些在管理上原来感到十分奇怪、想不通的地方与啤酒游戏现象联系起来。

在军校这个系统结构中有院、旅、营、连、排、班,我们可以将任意几个层次类比于零售商、分销商以及生产商的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打扫卫生。

领导检查必有打扫卫生,这堪称军校最基本定理之一。

逢检查时,每次打扫卫生的时间,打扫卫生的次数以及打扫卫生的标准都远超平时,而作为执行打扫卫生最直接主体的学员便会感觉到为什么需要多次打扫?领导不太可能去的地方为什么同样需要打扫?甚至在领导检查完之后总觉得做了许多无用功。

经过一番对比和思考,我同样从中发现了啤酒游戏现象的影子。

假设在周一旅长接到了院长周四要来检查本单位的卫生情况的通知,为了防止出现纰漏,旅长抽出时间去各连队检查了一番。

由于院长检查这个因素的存在,旅长对于内务卫生的要求无形中比平时的标准还要高,请注意,此时消费者对于啤酒需求上升的情况便出现了。

检查完之后旅长便将问题向全旅的连干部指出并批评了连干部的要求不够严格。

挨完批评的连干部回到连队之后,自然向各班施压,于是各个班级加班加点打扫卫生的征程便开始了。

而旅长在第二天
为了检查前一天的问题是否更正,又进行了一次检查。

此次检查仍还有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是由于前一天已经检查过和院长检查这个因素,旅长再次命令连干部加强卫生打扫。

而连干部则继续要求各班打扫,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其实在第二天的返工打扫后,标准应该已经达到迎检的标准,但是由于还未到院长来检查的星期四,在星期三一整天和星期四的早上,我们仍要保持超负荷的打扫卫生任务。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结构影响人行为模式的现象。

“管理好自己的职位”这一做法或者说成是“做好本职工作”的缺陷便显露出来了。

对于旅长和连干部来说,他们向下级指出问题并督促加大力度改正,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行为都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他们往往最容易忽略这些正确行为通过系统的作用最后会对学员产生多大的影响。

他们只是用几句话说出了问题,却在军校这个系统的作用下被放大成“加班加点打扫卫生”作用在了学员的身上。

并且一旦面对检查时的压力造成旅长或者连干部心理上的恐慌,这种放大作用就越明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个系统都产生恐慌,问题日趋恶化。

连续四天的打扫卫生无疑对这四天的其他日常工作例如学习、训练都会产生影响,落下的课程和缺少的训练都需要在之后进行加强,这就是啤酒游戏中最后出现的货存积压。

并且系统的结构层次越长,放大作用同样会更明显。

作为一名管理者,若是自然不希望“严重货存积压”的现
象出现,但是也不希望出现“货存短缺”的情况。

在啤酒游戏这种现象中,要想盈利就必须记住两点规则:吃两片阿司匹林并等待和不恐慌。

头痛时吃两片阿司匹林并不会使得疼痛立即消失,我们也不会因为疼痛没有立即消失就每过五分钟吃一次阿司匹林,疼痛没有消失的原因不是阿司匹林吃得不够而是药需要一定时间去生效。

恐慌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使我们忘记等待而只知道一味地继续吃药。

对商人来说,他们最想要的结果就是既不造成货存积压也不造成货存短缺,并且盈利。

对军人来说,不同的职业使得我们对待此种现象时的预期目标也不尽相同。

我认为,就拿打扫卫生这个例子来说,适当的货存积压是最好的。

毕竟院长检查对于我们来说是即使亏损一点也要满足的“消费者需求”。

学习管理学基础这门课前,我一直认为管理重在日常实践就行了,理论这种东西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无非是一些空话套话。

甚至在管理学基础这门课开始之后,我的这种观点依旧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

可随着对《第五项修炼》的阅读,我的观点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耐着性子将这本书读下去,我如何能了解到啤酒游戏这种现象,最多只是在遇到这种现象的感觉到它对我自己所造成的压力,能做的只能是抱怨两句,根本想不到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的内涵、精华所在,管理学中同样有着大学问,哪里有团队,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管理的学问。

有了理论知识的铺垫,当我走上实践的道路时可以尽量少的走弯路、错路,这其中的意义不仅是让我学会更好更高效地管理自己所在的体系结构,更是对这个体系结构中其他人的一种负责。

在管理中,我们要做的是管理的主人,而不是被体系结构所限制,成了系统的囚徒。

----三旅七连马奕、严浩文、刘诗然、郭怀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