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2)主要内容: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近代科学的(机械)力学化1、哥白尼——近代科学的先驱:日心说——给神学写的挑战书或向神学宣战的檄文。

推翻了地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伽利略——近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1)科学成就A、天文学:发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了金星的位相和火星表面的山谷,发现太阳黑子且认定太阳也有自转,证实星云和银河是由许多恒星所组成,支持了哥白尼学说,粉碎了亚氏两个世界(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的神话。

B、动力学:纠正了亚氏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的观点;证实了惯性运动的概念,提出力不是运动而是运动变化的原因;研究了运动合成问题(抛体运动);提出运动(力学)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他发现的重力加速度恒定原理导致牛顿形成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概念。

但他没有摆脱天体运动是匀速运动的传统观念,没有速度的矢量性和向心加速度概念,所以误把行星绕日运动当作惯性运动,在发现重力之后没有想到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

(2)科学方法论:创造并示范了受控实验这一崭新传统;改变了关于自然实在的观念并提出了新的关于认识的观念;将数学引入自然科学(科学的数学化)。

3、开普勒——星空的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

A、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行星连接太阳形成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C、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等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

4、牛顿——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和近代文化的教皇(1)物质观(原子论)。

(2)时空观:绝对时空观——经典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3)运动观(力学三定律和引力定律)——机械运动观、经典力学的集大成:把以前的一些具体力学定律提高到普遍公理的地位,把许多互不相关的规律、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

(4)宇宙观——宇宙无限。

一切都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1、星云假说——天文学,康德,(Kant),德国,1755;拉普拉斯,(Laplace),法国,1796:第一个科学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

2、人工合成尿素——化学,维勒,德国,1828:从氰、氰酸银、氰酸和氨水、NH4CI等无机原料按不同途径都可合成同一有机物尿素。

这证明尿素和氰酸铵皆由同样的碳、氢、氧、氮组成,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

3、地球地层渐变假说——地质学,赖尔,英国,1830:地面的变化是由各种自然力的缓慢作用造成的。

把理性和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

4、细胞学说——生物学,施莱登,德国,1838;施旺,德国,1839:宣布了动物界和植物界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消失,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阐明了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使“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揭开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经表现为一个过程。

”(恩格斯)5、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物理学,迈尔、焦耳、赫尔姆霍兹: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恩格斯),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6、生物进化论——生物学,查理·达尔文,英国,《物种起源》,1859。

标志着自然神学的末日和科学彻底脱离神学而独立。

“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当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列宁)。

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7、元素周期律——化学,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1869: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

恩格斯认为是不自觉应用了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8、电磁场理论——物理学,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Maxwell,1831—1879),英国,《电磁学通论》,1873:揭示了电、磁、光本质上的统一性,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改变了牛顿自然哲学的框架,把物理学的基础革命化了,并打开了通往相对论的道路,被爱因斯坦称为“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的第一次伟大进步”;揭示了物质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四、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再评价1、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2、政治与地理环境:政治体制、战争与地理环境。

3、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

五、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经验论(归纳主义):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以归纳为方法)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其主要形态包括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古典经验论,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19世纪中后期的实证主义和以石里克、卡尔纳普、莱欣巴哈为代表的20世纪初的逻辑经验主义。

2、唯理论(演绎主义):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

认为理性(与经验相对而非与非理性相对)是知识的根本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理性(以演绎为方法)而获得,并在理性中得到证明。

代表人物有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等。

其主要形态包括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康德为代表的先验论以及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探索性演绎法”(假说演绎法)。

3、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

其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问题→尝试性猜测→反驳→新的问题)指出问题产生于科学理论中出现的矛盾,指出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

4、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科学认识不断发展。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前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后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二者层次不同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上实践。

因此,科学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六、科学问题的来源1、科学问题的客观方面(1)科学问题产生的内部源泉——科学的内在矛盾①现有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②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

③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燃素说和氧化说、热素说和热之唯动说之间的斗争。

(2)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源泉: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科学问题的主观方面——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观条件,即科学家如何发现和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七、如何正确理解“观察渗透理论”1、观察(事实)渗透理论(theory-laden observation)——观察的进行、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都离不开理论:首先,观察不仅是信息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在观察的过程中,必然对外界信心进行选者加工等处理,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都会是不同观察者对同一件事物作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其次,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离不开科学语言,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

当使用语言时,理论框架也就出现了,进行科学观察的人正是带这些理论框架进行观察的。

所以,观察不单生理活动的过程,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同时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