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
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
(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
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
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
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
(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
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
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
(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
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
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
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
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
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
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
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
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第一,这是德国哲学家杜林提出的错误命题。
它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存在”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神学理解的存在是上帝,唯心主义理解的存在是精神,唯物主义理解的存在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客观物质世界。
要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类模棱两可的提法。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
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只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属性和机能。
这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第三,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不仅不能把唯心主义宗教神学与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反而抹煞了它们之间的对立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第一,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因此把二者等同起来,说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
第二,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
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
犹如我们说铜具有导电性,但不能说导电性就是铜。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才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四,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4、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第一,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不同的成分、不同的事物在统一体内达到的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实现自身发展。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矛盾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和谐是矛盾统一体同一性的表现。
和谐是肯定对立面的同一因素。
虽然对立面双方互相排斥、彼此相克,但对立面双方都包含彼此一致的方面,双方可以通过相同的、一致的东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共同发展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第一,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事物表面形式,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下结论,因为新产生的不一定都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来判断,新奇的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都是新事物;还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肯定,因为新事物有一个发展过程,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所以,应为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3、马克思主义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第一,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但决不能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超阶级的,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
尽管历史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利用马克思的一些理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那是不得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不意味着资产阶级已经改变了剥削的本性,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所以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结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特性。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时,马克思就旗帜鲜明地宣布,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因而,只要人类还存在私有制,无产阶级的使命还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不可能为所有阶级服务。
只有当人类进入无阶级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才真正地为全人类服务。
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联系的观点。
生态系统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破坏。
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对自然的破坏是造成灾难加剧的原因。
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然、保护环境(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过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因此,在发展经济时,既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生态规律是客观的,由于长期忽视生态规律而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灾害加剧,这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惩罚。
因此,要改造自然,首先必须尊重自然。
(4)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所以坚持以正确意识为指导。
人的行为都受人的思想支配。
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盲目性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思想,导致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错误行动。
由砍树到栽树、绿色潮流的兴起,表明人们认识的提高。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改造自然,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5,因果联系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认识世界来看:第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从改造世界来看;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