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3.技术的本质特征 ⑴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 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 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②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物质设备)。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 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 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 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 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③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 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 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 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 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 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 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③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 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 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胡振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 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 识论。 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 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 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 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 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 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 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3.科学的本质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 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 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 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
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 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 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 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域之中。 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 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 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 、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技术的特征:
①自然性和社会性; ②物质性和精神性; ③中立性和价值性; ④主体性和客观性; ⑤跃迁性和累积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 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 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 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 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 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④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 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 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

⑤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 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
(八)技术异化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 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 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 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 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 1. 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 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自然科学,即力学、 物理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了它们之间 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 性原则。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象吞 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 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 马克思指出,正是十七世纪的机器的应用,“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 代力学提供了实际支点和刺激。”“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 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 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 ,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 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①马克思提出科学是实证性的。 科学是“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 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 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②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 ,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 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 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 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 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 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 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