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人文关怀下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探索
“培养孩子的特长,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是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我工作后最先接触到的前沿教育思想。

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我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几年下来,收获颇多。

教育是社会上对于公平、公正要求最高的行业,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追求营造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平等、和谐的环境。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尊重儿童,更为细腻地关注儿童的生活与发展。

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我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进行了人文关怀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一些研究和探索,现作一整理:
一、理性对待“跛脚”学生
近几年留心观察到一些现象:首先,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差距较小,而升至高年级后,在学习过程中差距不断加大,最终到毕业时,学习能力已经出现两极分化。

其次,在小学阶段刚开始时,每个孩子都是意气风发、好学好问的,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一部分孩子仍保持着原始的激情,而另一部分孩子精神风貌上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的不认真听课;有的开始不喜欢学习,甚至惧怕学习;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

他们厌恶学习、厌恶上课,甚至厌恶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去破坏课堂的秩序、去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顶撞任课老师等。

显然,出现这些行为的孩子沦为了“跛脚”学生。

如何拯救这些“跛脚”学生呢?最急需的就是一剂获得自尊的“强心针”——合作学习。

在我所带班级中试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后,从当初所立教学目标来分析,收效不错。

例如:①通过四或
五人的小组共同参与学习,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所有成员间形成了一种归属感和内聚力。

②对“跛脚”学生而言,只要进步就能为小组加分的规则很大程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③不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良好的参与表现都会为小组加分,这为营造良好课堂秩序发挥了不可小视的功效。

④以全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确定受奖励小组的方式,极大带动起了每个小团体中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差生不再感觉自己是孤军奋战,程度好的学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快乐,同时促进了自己的学习。

总之,小组优秀的成绩必定有他的一份功劳,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被尊重的、不可忽略的,“成就感”随之出现了。

“小组合作学习”还在我的探索完善之中,不足之处肯定还有许多,但对于将部分“跛脚”学生从自卑中拉一把还是有帮助的。

帮助每个孩子获得尊重是“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内容,最大程度获得尊重是人生存中必需的,尽我们的最大能力去为孩子营造出获得尊重的机会和环境,是教育首要的事情,它高于成绩的评定,高于一切!
二、暴力倾向儿童的发现和关注
近几年与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他们与我们的成长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这其中包括:心智和身体成熟期提前;自主观念逐渐强化;创新意识超常发展;价值观呈现功利化、多元化等等。

当然,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看新闻时,得知“嘉兴发生儿童暴力事件,12岁男孩打死5岁玩伴”的报道,震惊过后是思考。

儿童暴力的问题,我是在三年前引起注意的,眼前不禁浮现出校里校外的一幕幕:六年级一个孩子,常因一些小磨擦与同学大打出手,“破了皮,流了血”才算解决问题;放学后在校园外看到两群孩子不知因什么事在互相漫骂,最后发展为动手伤人;四年级班中的一个孩子书包里每天都装着一根约45厘米的铁
棒,问其原因,回答是“防身,也许哪天打架能用到”;……暴力犯罪的明显趋势是低龄化发展,在小学中高年级段就已经露出了倪端。

小学阶段孩子形成暴力倾向的主要因素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及氛围和学校教育因素三个方面。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直接干预的,只能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指导,但学校和课堂,是我们可以主宰的战场。

(1)孩子入学后“成就感”总是得不到满足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适合种在同一片田地里。

做为教师,不要用生硬的统一要求去逼迫所有孩子,而是尽最大努力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后,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项目,引导他们将这些合理地发挥在集体活动中,让他们体验到受人欢迎的感觉,和同学间的和谐交往自然不会促使他使用暴力来解问题。

另外,可以选择积极的活动,比如艺术特长、体育项目等,让学生全面地发展,在不同的方向去获得“成功感”,而不仅仅是“文化课”。

我校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特长教育就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使许多孩子找到了“成就感”,体会到快乐。

例如组织英语兴趣小组、剪纸爱好小组、国画小组、篮球小组、民乐爱好小组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其中等等。

(2)教师对待问题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反应。

到五六年级的时候,不少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受挫后的激烈表现使学生越发“经哄不经呛”。

令人欣慰的是,我校的教师几乎都能做到细心、耐心地处理学生间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原因之一。

(3)在校时间内,应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耐受力增强,中高年级的男孩更加需要在运动的过程中有肢体上的接触,甚至是肢体冲突;其次,他们不断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例如男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就开始迷上篮球或足球运动,
因为玩的过程中必须涉及到分工协作、互助之类的问题,有了分工就出现角色,有了角色就可以充分体会到责任和冲突问题,这正是成长中所必需的。

一般,大幅度的身体活动多出现在体育课、综合课上。

这方面,我校很早就意识到了,几年前,已经将原来每个教学班一周一节的体育课改为一周两节,并增加了相应节次的体活课、综合活动课,孩子过度充沛的精力得以释放,激烈的身体冲突也随之明显减少。

(4)体罚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倾向。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多年的经验和个案研究表明,体罚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倾向。

对有暴力倾向和走向违法犯罪的成年人的研究表明,这些人100%在儿童时代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体罚。

教师和家长的体罚,容易误导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另外,也使儿童过早地从心理上认定自己不是好孩子,容易自暴自弃,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校一直极力反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罚,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体罚这种惩罚方式已经被许多更加“绿色、阳光、人道”的方式所代替。

儿童的心理发育具有一定不稳定性和可调整性。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教育。

寻找更多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改变其任性性格,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对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挂钥匙”儿童提供特殊心理帮扶
典型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都外出打工,生活中的照顾主要来自祖父母的儿童;单亲儿童总是生活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下,关爱的缺陷使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极高;“挂钥匙”儿童只有一天中很早或很晚才能见父母一面,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小餐桌或自行解决吃饭、做作业问题。

这三类儿童或多或少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点:由于长期缺少来自父母或母亲的爱,有种被遗弃之感而自卑;由于特殊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特殊经历,“知音难觅”的情况使他们不善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不少父母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培养”了孩子的虚荣
心,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大大方方、风风光光地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嫉妒、疑虑、逆反和早熟也在他们身上有极高的发生率。

我校从去年上学期开始就通过班主任对以上三类儿童进行统计并建立档案,安排专人为需要心理帮扶的儿童提供帮助。

如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变形虫”游戏,旨在让学生感悟到人际交往中理解合作认同的重要性;“最佳配图”让学生体会了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不同;“盲人之旅”则让学生理解人际交往中自助与他助是同等重要的,感受到了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等等的许多游戏,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体会到了被关爱的温暖。

以上做法还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方面的探索会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等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前沿教育。

任何教育都是功用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相信在教育界这种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定会成为一种技术,一种方式,一种品味,一种生活,一种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