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研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张晓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协作,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试验区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分析各经济主体的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
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4-0036-05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规划课题(2008-JKGHAGH-527)收稿日期:2008-10-26作者简介:张晓明(1973—),女,江苏徐州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使得协调区域发展问题更为复杂。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和措施。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促进中部崛起,把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无论是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还是实践结果都表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结合地带的发展,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1](P14)。
以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
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诞生、发展和沿革以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河南三门峡市为核心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概念,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的省际交汇区。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的诞生及发展概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河金三角的概念已经基本形成。
这块以运城、渭南、三门峡为主要涵盖目标的三角形区域地跨晋、陕、豫三省,区域总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00万。
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同、基础设施相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以及社会结构相仿等原因,在“八五”期间全国区域合作组织开始活跃的背景下,三座省际边缘性城市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初级阶段的合作,当时对这个区域的定名是“黄河金三角协作区”,主要协作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联合建设了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公路大桥等,为实现当时的晋煤外运,促进三地间的经贸往来提供了交通便利[2](P10)。
该区域内的煤炭、焦炭、铝、镁、钼和黄金的产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
一批颇具规模的能源、原材料企业迅速崛起,若干企业开始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占有了一席之地。
[3](P110-113)如何加快这一区域的进一步合作,探索中西部合作地带的合作途径,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都2008年12月第7卷第4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Dec.,2008Vol.7,No436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不仅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以及旅游资源亦相当丰富,为共同打造重要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精品旅游目的地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期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建立了约10对省区和70多对地市友好合作关系,结成一批行业协作联合会,达成万余个协作项目,省际间融通资金,物资协作得到了全面加强。
与此同时,在基础建设方面也进一步加强,联合建设了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公路大桥等工程。
可以说“黄河金三角协作区”的确立和存在,使运城、渭南、三门峡在扩大对外区域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金融流通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效,直至今日有关打造黄河金三角大旅游模式、黄河金三角化肥合作项目等议题和会议仍然时有举办。
初次合作的成功和由此而确立的良好基础让他们在合作机制走入窘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不懈的探寻和摸索。
(二)区域性协作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变,这种区域组织合作也面临了重重困难。
一系列瓶颈问题开始凸显。
一方面,区域性金融合作体系发展条件的尚不成熟让这种合作在后期举步维艰。
因为对内开放、区域经济协作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区域金融的内部开放与合作。
“八五”期间中国金融机构设置行政区域化的格局基本未变,信贷资金管理依然实行地区规模控制,严禁跨地区发放贷款,同时,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债券市场仍受到资金行政管理界限的限制,致使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另外,除了国家的现行宏观金融调控体制外,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下的地区利益冲突也成为了重要障碍因素。
而另一方面,“黄河金三角协作区”虽然达成了万余个协作项目,但是区域性产业协作却并未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区域产业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尤其缓慢,涉及多边联合的大的单项投资项目很少,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较严重。
从协作组织发表的统计来看,跨地区企业联合体虽然发展很快,但实际上,以有机协作和分工为基础开展的跨地区产业组织合作并未真正实施。
(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产生的历史必然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太原经济圈、大西安经济圈、中原城市群等中西部互动发展的政策相继提出,运城、渭南、三门峡这几个城市逐渐地被边缘化起来,为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重新构建黄河三角经济协作新模式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三市良好而长久的合作基础,二十余年来各自已经强劲的经济、社会实力,得到了完全提升的三市交通网络,三市极具号召力的城市价值等,都让各城市看到了一个呼之欲出的崭新经济区域。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要求,在总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2年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晋陕豫三省沿黄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等4个地级市经过协商后提出的新构想,目的是想借助这一区域具有的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能力,能源、矿产、特色农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筑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及良好的区域合作传统等有利条件,通过实验区这个载体,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限制,深化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建设新的经济集聚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区域经济协作模式实证研究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就是对一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特征、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高度概括。
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经济结构、差别很大,由此便会形成多种经济发展模式。
从改革开放近30年实践看,很多具有探索性工作基本都是采取先试验、再推广的“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模式开展的[4](P25)。
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发展中先后出现的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环渤海模式等是各地区审时度势主动发展经济和加强区域经济管理的结果,对我国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分出众多的类型。
(一)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1.创新和带动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发达地区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各开放地区自身创新发展的结果,并对欠发达地区起到了带动作用,但这种创新绝非限于发达地区,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37能正确把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
各种区域不同发展模式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区域经济的各个层次上正在开展多层次的区域经济管理的探索。
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不仅要靠宏观管理,还要靠各区域中观管理的创新和探索。
2.稳定和协调作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稳定、协调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邻各个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能力由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经济交流中可以实现优势的互补,从而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二是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有助于帮助实行国家宏观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
3.协助和补充作用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模式。
区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合理科学的区域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仅促进本区域而且会促进全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几大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的历史及其特点1.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从要素资源配置的角度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1)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典型是计划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关系,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共华东局为领导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区域一体化模式,当时能事半功倍的解决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因区域分割而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可能对市场机制造成损害,从而和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形成冲突。
长江三角洲内部各地市的发展协调问题至今依旧突出。
显然在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再来采用这种以行政协调为主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不合适的。
(2)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撤废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的干预功能,切断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家的联盟关系,真正形成由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但是,在目前中国还处在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指导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依旧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
但珠江模式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偏大,产业层次较低。
珠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属于外资推动型。
但随着该地区土地供应接近枯竭以及低工资优势的逐渐丧失,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使外资将产业和资金转向其它低工资、低地价的区域,从而使本地出现产业空洞化和拉美化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