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3单元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3单元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同步练习)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三单元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该图反映的是()A.日德兰海战 B.敦刻尔克撤退C.德国入侵苏联 D.诺曼底登陆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1940年”、“法国边界”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内容——敦刻尔克大撤退。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 项不相关,题干图片核心没有涉及到德国;AD两项不符合题干图片时间“1940年”,而且不符合史实。

进一步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准确判断的能力。

图片知识应该与教材内容叙述对应联系,学生要对教材有整体认知。

2.读下图,希特勒为了把漫画中这个庞然大物拉进他的“荣誉室”,启动了()A.“曼施坦因计划” B.“海狮计划”C.“施里芬计划” D.“巴巴罗萨计划”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

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

“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

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德战争。

解答此题要注意“庞然大物”身上的英语字母“RUSSIN”,正是英文俄国的意思。

3.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不值得为波兰而战”,同时又发表声明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英国的考虑是()A.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C.波兰的独立会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D.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消耗英国的国力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前,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的侵略推行绥靖政策,以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社会主义苏联。

材料清楚地表明了英国的这一态度,“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所以应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绥靖政策。

牺牲波兰国家利益来维持英国自身既得利益,典型的大国绥靖政策表现。

4.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抢占殖民地。

当时意大利面临的有利条件是( )A.“新罗马帝国”实力雄厚B.英国被迫困守本土C.埃塞俄比亚放弃了抵抗D.德国装甲兵的增援答案:B解析:分析:意大利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的目的是建立“新罗马帝国”;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后,其人民仍坚持游击战争;德国装甲兵派往非洲时,东非的意大利军队已向英军投降。

点评:英国在欧洲战场的失败为意大利在北非战场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意大利趁机侵占北非诸多国家,但受到北非各国的人民英勇抵抗,进展缓慢。

5.观察右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了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

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是在什么军事行动中( )欧洲桥的架设A.进攻波兰B.进攻北欧C.进军法国D.不列颠之战答案:D解析:分析: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没有得逞,这是开战以来其图谋第一次没有得逞。

点评:德国计划进行西线战事完全结束后再向东线推进,所以西线重点解决英国是德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6.阅读下列三幅图片,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从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的叙述不符合史实。

正确选项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意大利主要集中在北非战场,同时战绩并不好,受到非洲国家人民的奋勇反抗。

7.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年的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 )A.吞并奥地利 B.灭亡法国C.进攻波兰 D.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答案:D解析:分析:要理解“慕尼黑协定的扩大”的含义。

慕尼黑协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而“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就是德国要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点评:德国通过战前与欧洲英法等国签订的条约,逐渐完成了战争部署,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关键性的战略部署,法西斯轴心国成功连为一体。

8.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

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

”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表明材料的时间是1941年,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1月,所以符合材料内容要求。

ABC都是次要原因,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二战爆发之初欧美国家仍抱有幻想,认为希特勒会首先攻击苏联,属于绥靖政策的表现,未及时有效的制止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9.在近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A.反法同盟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联系已学史实可知二战期间的1940 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法国在欧洲历史上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战争频繁不断,但真正遭到重创的是二战时被德国完全占领,并扶植傀儡政府,成为最大的失败。

10.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描述道“战马与坦克搏斗!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大炮对抗!……这是他们,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这里描述的是()A.马恩河战役 B.德国突袭波兰C.德国攻陷法国 D.莫斯科之战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中的“第三帝国”指的是1933年至1945年的纳粹德国,马恩河战役发生在一战期间,A项可以排除;B、C、D都是希特勒发起的闪电战,但符合“战马与坦克搏斗!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大炮对抗!”的只有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尽管波兰人英勇顽强,但他们落后的装备远远不是德军的对手。

故选B。

点评: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

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1.读下图,纳粹德国控制下列区域的先后顺序为 ( )①③④②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①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②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所以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应该是①③②④,答案选B。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12.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

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

”你认为这次战役应是()A.不列颠空战 B.敦刻尔克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

由“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

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

”得知这次战役指的是敦刻尔克战役。

所以选B。

点评: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

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13.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敦刻尔克撤退②波兰覆亡③法国溃败④不列颠之战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②③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敦刻尔克撤退的时间是1940年。

波兰覆亡的时间1939年4月。

法国溃败1940年。

不列颠之战是1940年7月至1941年5月。

所以选A。

点评:结合教材知识认识二战爆发初期西线战事的进程,对整个二战过程的理解有深刻认识。

14.二战初期,英法联军总司令命令:“必须静待敌人的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

”这一命令的实质是()A.实行消极防御B.保存实力C.继续推行绥靖政策D.消耗德国力量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

由“必须静待敌人的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

”得知这主要反映了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所以选C。

点评:“西线无战事”成为二战初期最大的战争笑话,英法故意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将战争祸水意图东引至苏联。

15.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提到当年的一次战斗时说:这场战斗“把德国这头‘海狮’阻隔在大陆那一岸。

”这场战斗是()A. 敦刻尔克海战B.不列颠之战C.阿拉曼战役D.中途岛海战答案:B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海狮”可知是德国轰炸英国的“海狮计划”即不列颠之战。

点评: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背水一战,动员军民抵抗希特勒发动的海狮计划,成功抑制了德国空袭行动,并最终促使希特勒放弃了渡海登陆英国的作战计划。

16.强大的英法军队未能摆脱失败厄运的根本原因是()A.英法推行绥靖政策B.军事思想的落后C.希特勒军队的闪电战D.荷兰比利时的投降答案:A解析:分析: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坐视法西斯的扩张,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点评:二战初期英法等国节节败退,主要原因在于战前推行绥靖政策,一味妥协退让,妄图祸水东引,嫁祸苏联,但并未做好战前防御准备,导致败于希特勒的闪电战之下。

17.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

”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B.德国实施“海狮计划”C.莫斯科战役的爆发 D.慕尼黑协定的签定答案:B解析:分析:英国首先张伯伦为慕尼黑协定沾沾自喜,认为给英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和平,但随后希特勒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直接破坏了和平,进而发动海狮计划打算入侵英国,完全无视张伯伦的英国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