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课内外阅读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礼物①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着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雀跃欢呼,他为自己选择的礼物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②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
当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就是他的唯一,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能享受的全部的爱。
③但是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
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就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都是每天坐在饭桌前等着开饭,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④“没妈的孩子真可怜。
”一听到邻里这样的议论,他的心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
⑤女儿是非常优秀的。
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竟赛,女儿总是第一。
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他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莱。
⑥女儿快十五岁了。
一天,他说:“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
”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来:“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
”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⑦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
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道多心疼。
他也曾每天给女儿几元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
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
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⑧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
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⑨今天,就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很多的分数。
“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
”他擦干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①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①回到家,女儿已将饭做好了。
“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
”他拉着女儿的手说。
②女儿诧异地跟着他出了家门,mÒ地,女儿惊异了。
一滴,又一滴厖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
“喜欢吗?”他问女儿。
④半晌,女儿才抬起头说:“爸爸,对不起。
”⑤“傻孩子。
都十五岁了,还尽说傻话。
”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
①“你长大了。
”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竟又蓄满了泪水。
①“怎么了,你哪不舒服?”他焦急地问。
⑧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1.写出第②自然段的注音字。
mÒ地2.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表达效果是3.第⑥自然段中女儿的眼睛为什么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B.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
C.表现了父女相互关爱的深情。
D.重点表现女儿的成熟、懂事。
5.读完本文,你更喜欢文中的谁?请分析其性格谈谈理由。
1.蓦2.对比将女儿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以别的孩子生活的享受和任性反衬出女儿生活的贫苦和她的勤劳懂事。
3.女儿的眼神亮了一下是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她非常需要和渴求的自行车,随即又黯淡下来是因为她想到自己家生活的拮据,她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想爸爸破费。
4.C5.示例一:我更喜欢父亲。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慈爱的父亲。
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对女儿奉献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对她拥有无私而汹涌的爱。
示例二:我更喜欢女儿。
文中的女儿勤劳、懂事、成绩优异。
在清贫的生活中,她始终刻苦学习,并帮助父亲分担家务。
她十分理解父亲,宁可自己辛苦走路上学,也不愿意父亲破费操劳,懂事而成熟。
2.梦想背后的故事王列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孙子的麦收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
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哎…… 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上哪收麦?城里有麦子?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
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累不累?”“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好玩?收麦子好玩?割麦子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割那么多,累吗?”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咋错了?”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