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程与课程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关于“课程”,有如下说法:①对课程内涵本身的歧见,会导致课程实践重心的摇移;②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③斯考特说“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④课程必须追求精确的定义;⑤在西方,课程最早起源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⑥课程的理解是分层次的;⑦课程定义的产生不受时代背景的影响;⑧课程定义的确定和哲学没有关系。

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是A. ①③⑤⑦B. 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②④⑥⑧答案:B2. 提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的人是A.斯宾塞B.杜威C.斯考特D.泰勒答案:C3.提出“过于注重于完善诸如‘课程’术语的精确定义等理论问题,将会使课程研究毫无生机”的人是A.斯考特B.斯宾塞C.泰勒D.施瓦布答案:D4.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的人是A.杜威B.帕克C.泰勒D.克伯屈答案:B5.“课程”一词在东西方最早出现的标志A.宋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B.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C.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唐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答案:C6. 关于课程和课程理论,有如下说法:①经验主义课程也被称为“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提倡“从做中学”;③经验主义课程论的思想基础是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④结构主义课程论者提倡发现学习;⑤螺旋式课程就是将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组成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形式;⑥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倡的课程目标不主张培养“全人”;⑦“车轮状”课程组织是经验主义课程论所主张的课程形式;⑧后现代主义主张课程是复杂的对话。

其中,说完全错误的是A. ①③⑤⑦B. 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②④⑥⑧答案:C7.提出“从做中学”、“主动作业”的人是A.克伯屈 B杜威 C.泰勒 D.斯宾塞答案:B8.提出课程的螺旋式组织的课程论是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经验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答案:D9.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转化智慧”和“解放自己”的课程论是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经验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答案:B10.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的课程论是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经验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答案:B11.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卢梭B.裴斯泰洛奇C.杜威D.福禄贝尔答案:C12.提出发现法的课程理论是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经验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答案:D13.提出“课程是复杂的对话”的课程论是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社会改造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1.“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唐朝的《五经正义》。

答案:孔颖达2.“课程”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英国教育家的著作。

答案:斯宾塞3.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从其渊源上来看,是由在20世纪初提出的。

答案:杜威4.《爱弥儿》的作者是。

答案:卢梭5.提出“从做中学”、“主动作业”的人是。

答案:杜威6.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提出结构的三个要素是、和自动调节性。

答案:整体性转化性7. 在《》中写道:“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答案:布鲁纳教育过程8.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4R”是、回归性、和严密性。

答案:丰富性关联性9.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和“”。

答案:转化智慧解放自己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经验自然主义答案要点:杜威提出的,核心概念是“经验”。

所谓经验有两套含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经验即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2.发现学习答案要点: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3.关联性答案要点: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的关联,即关于课程之间的联系,可为课程提供内容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强调在构建课程模体与结构时要考虑系列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联,即有关文化的或宇宙论的联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模体,目的在于为课程提供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4.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指出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一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

任何学科领域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基本结构越是能归纳为定义、原理和法则,越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四、简答题(每题5分)1.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优点。

答案要点:①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能更容易地理解学科;(1.25分)②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记忆;(1.25分)③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可以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1.25分)④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能够缩短知识层次间的距离。

(1.25分)2.发现学习的价值。

答案要点:①一切真知识都是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1.25分)②发现行为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1.25分)③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1.25分)④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25分)3.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主张。

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的是:以儿童为目的,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1.25分)②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是: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次序;(1.25分)③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实施是:从做中学,主动作业;(1.25分)④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评价是:重视学生的评价,重视课程对学生的内在价值。

(1.25分)4.学术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①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的是:按照整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1分)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1分)③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螺旋式组织。

(1分)④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实施是:发现学习。

(1分)⑤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评价是:教师评价为主,对学生为他评。

(1分)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①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的是:打破“完人”神话,主张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特点和生活的人;(1.25分)②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是: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的课程;(1.25分)③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实施是:复杂的对话;(1.25分)④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课程评价是: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差异的平等观。

(1.25分)6.经验课程的缺憾。

①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它机构提供;(1.25分)②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1.25分)③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1.25分)④未能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1.25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1.试分析课程定义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产生分歧的原因。

答案要点:(1)“课程”可以被称为是“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目前有很多定义,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主要的课程概念:①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认为课程就是学问或学科知识,这确实是课程的主体,但忽略了学生的活动和社会实践。

(2分)②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

认为课程就是预先制定的教育计划,这种观点有合理性,但忽视学生的实际体验,而且灵活性不足。

(2分)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认为课程要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但这种观点忽视了非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且预期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有差异。

(2分)④课程即学习经验。

认为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这种观点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但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以及系统知识的作用。

(2分)(2)课程定义歧见的原因分析。

①词源。

东西方的理解不一样。

(1分)②时代背景。

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的课程定义,时代变了,课程定义会随之改变。

(2分)③课程取向。

由于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文化背景以及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不同的课程取向,在定义上也反映出来。

(2分)④定义层次。

不同的课程定义,有时是指不同层次上起作用的课程,课程从计划、编制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学生和教师,经历了多种转换。

(2分)2.比较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

答案要点:(1)思想基础: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思想基础是:自然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2分)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思想基础是:结构主义,皮亚杰认知结构论。

(2分)(2)课程目的:(2分)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的是:以儿童为目的,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的是:按照整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3)课程内容:(2分)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是: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次序;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是:学科的基本结构,采取螺旋式的组织。

(4)课程实施:(2分)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实施是:从做中学,主动作业;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实施是:发现学习。

(5)课程评价:(2分)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评价是:重视学生的评价,重视课程对学生的内在价值;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评价是:教师评价为主。

(6)成效与影响:(2分)①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影响与成效:关注儿童,使课程面向学生生活;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影响与成效是:观念广为人知,但难以落实。

总结,有相通之处,但角度不同,代表了课程的学科和经验两种取向,可以互补。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