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本讲座有四个内容:一、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三、如何去观察儿童?四、如何提高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观察→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对观察记录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评估→真正了解幼儿记录:4-5岁:能用图画或其她符号进行记录。

5-6岁: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她符号记录。

问题一: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幼儿园教师就具有的六个方面基本专业能力(就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养分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应重点关注)1、观察能力2、作品分析能力3、课程设计能力4、活动组织能力5、评价能力☆高水平与低水平的教师差异研究,二者最明显的差异——1、观察的能力2、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幼儿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

观察能力就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就是绝对不称职的。

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殷切的需要——蒙台梭利幼儿的真实表现反映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因为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兴趣、想法、特点与实际能力。

观察的态度:宽容、耐心、尊重、研究、欣赏问题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1、了解儿童的行为与行为变化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3、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4、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5、因人施教6、有助于与家长沟通7、创设与调控教育环境8、设计与调整教育活动计划9、支持儿童的学习10、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例:观察背景:娃娃家观察对象:滔滔、峰峰(4、5岁)☆两个男孩一起玩娃娃家,峰峰就是爸爸、滔滔就是哥哥。

☆滔滔将一根彩链的一头压在小床的枕头下面,另一头连结在玩具橱内的筐里、完事后、她心满足地离开家,走向“超市”☆滔滔回来了,发现彩链被扔在一边,又仔细地连接好,没有其它表示。

☆师:“哥哥,这就是什么?”☆滔滔:“电热毯。

”☆师:“为什么用电热毯?”☆滔滔:“这样娃娃就不冷了。

”☆师:“您真关心娃娃,您家里人知道么?”☆滔滔没有回答。

分析:——滔滔已经获得关于“电热毯”局部外形与功能的经验。

滔滔能使用替代物——一根彩链来表现物品的原形电线的特征。

两个幼儿尚不具备合作意识,缺乏交往,独自游戏。

滔滔只就是满足于个人的象征,并不与人协商、共享。

观察背景:建构区观察对象:小明(3、5岁)小明在建构区搭积木,她搭的就是一个塔,已经搭了五层,当她快搭到顶尖时,她拿着一块积木迟疑地望了我一眼,我瞬间的判断就是她缺乏勇气,需要鼓励,于就是我立刻发射了一个赞赏的眼神与微笑。

幼儿从我的反应中似乎得到了对自己的与信心,她笑了一下,便开始将手中的积木小心翼翼地放在已搭成的“塔”的顶上,小明高兴地叫起来:啊成功了!我迅速走过去,摸摸她的头说:再试试,您还会搭得更高!问题三:如何去观察儿童?要有目的地观察要有重点地观察要会客观地记录要问开放性问题要以观察为依据观察策略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1、带着目的去观察案例观察目的:了解语言交流与社会交往情况观察对象:辰辰(4岁半)观察记录:☆南德(4岁半)对辰辰(4岁半)说:“您生了两个宝宝。

”接着拿起一个玩具熊,问辰辰:“这就是谁的?”辰辰说:“这就是我们俩的宝宝”☆南德站起来说:“我的宝宝。

”然后走到屋外,辰辰蹲在地上接着说:“我要打个电话,进屋去。

”马上,南德进到屋里说:“我到屋里打个电话。

”☆于就是,她坐在辰辰旁边,拿起手机说:“喂,就是我,同事。

”然后南德放下电话对辰辰说:“我今天要去瞧房,九点才回来呢。

”☆辰辰说:“您先去吧,我现在把小熊放在那等您。

”☆没等辰辰说完,南德抢着说:“我夜里才能回来,您先睡个觉吧!”☆辰辰说:“好!”☆南德边起身离开,边说:“您帮我瞧会儿宝宝,我星期一就回来了。

”☆南德打开篱笆门,辰辰快步走到门口,准备把小熊放在门口,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南德抢着说:“没准我还要出差一趟呢。

”☆辰辰说:“它、它、它在这等着您,等着您。

”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

南德说:“行。

”南德在篱笆门外刚走,又转身回头说:“我还会回来的,您等我再回来。

”分析: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语言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2、愿意与她人交谈(语言目标: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3、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社会目标:愿意与人交往)4、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与建议(社会目标: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观察的目的性有两种情况:1、我们由于不了解幼儿的某些情况而要观察。

2、我们瞧到了幼儿的某些情况,预测可能还会有其它的情况(假定)而要观察。

策略二:要有重点地观察1、观察全班幼儿的整体情况。

2、观察个体幼儿的发展现状。

1、观察全班幼儿的整体情况·可选取《指南》中某一方面的目标作为观察的重点·如了解中班幼儿动作发展情况——·可以集中提供相应的多种活动,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观察她们每个人的表现。

例:观察内容: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情况。

观察背景:日常生活:·吃饭时拿勺情况·起床穿衣服扣扣子区域活动:·操作区:串珠子·美工区:画画、拿剪刀,手工制作等·建构区:搭积木·切忌:采用测查的方式,让幼儿一个一个的过关。

·而就是要让幼儿自己感觉到与平常一样在玩,不就是在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

2、观察个体幼儿的发展现状☆观察的重点应基于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来确定。

☆如我们注意到某个大班幼儿经常在活动中与别人发生冲突,这反映了其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一定需要,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

案例:观察对象:小山(5岁半)观察记录:在今天的户外活动中,小博在玩滚轮胎,这时小山跑过来就抢,小博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您为什么抢我的轮胎?小山回答道:“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

”小博不服气地说:“我还没玩够呢!您为什么抢?”小山说:“光您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您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

这时,一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小博与小山打架了。

”我瞧她俩争执不下,走到她们面前,心平气与地说:“小山,您为什么抢小博的玩具?”小山见我先让她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您瞧小博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

”我接着问:“您与她商量了不?”小山低下头,声音很低说:“没有。

”我顺势问小博:“如果小山与您商量,您能与她一块玩不?”小博点了点头,就这样,两个孩子都消了气,一块玩了起来。

分析:☆小山认为自己抢小博的轮胎就是对的,因为她的理由就是“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老师,您瞧小博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

☆说明可能小山对“轮流玩”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而且她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缺乏与她人商量的意识与技巧。

思考:1、就是不就是她每次发生冲突的原因?2、需要多次观察她发生冲突的情景,才能判断其真正的原因,然后进行有效的帮助。

策略三:要会客观地记录客观地记录与描述☆客观记录要求——1、记下实际发生的事件。

2、就是描述性的笔记。

3、就是拍记录片4、观察笔记尽量不受自己价值观或者固有偏见的影响。

5、将观察笔记与解释、评价分开。

案例观察对象:令西(4岁5个月)观察记录:今天晨会时令西表现很差,不注意听讲,从头到尾都坐不住。

还总挑逗旁边的小朋友,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她坐在我腿上。

分析:典型性的解释与判断性的记录很差:不同人对很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就是“打人”,有人觉得就是“没有听讲”、有人觉得就是“插嘴”从头到尾:概括性很强的词汇挑逗:有多种的解释,如抓别人、靠在别人身上、踢别人……修改后的案例:观察对象:令西(4岁5个月)观察记录:令西在今天晨会时间上下跳动,一次只能坐稳大概一分钟,然后就又跳起来,站起来或者走开,坐着时,她拍打旁边的孩子并与她讲话。

我坐到令西旁边问她就是否愿意坐在我腿上,她同意了,她靠着我,边吸吮着大拇指,边听我讲完故事,大约5分钟。

常见的不合适词汇与合适的表达观察记录的形式1、叙事风格的记录——文字型(事件详录)2、表格形式的记录——表格型(行为检核)文字型(事件详录)1、对某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进行原始的、真实的记录。

2、事件详录=事例描述=叙事记录案例观察对象:刘睿康男5周岁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内容:……分析与对策:观察内容:当老师宣布小朋友可以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后,她跑到玩具柜那儿,伸手从台面上取下一顶军帽戴在自己的头上,并用双手握住帽檐在头上转动了几下。

接着又走到放着一筐胶粒的玩具柜边,用几个两孔的胶粒拼搭成了一个“手枪”形状的物体,并插进了自己的裤子腰带间,腹胀右手拍了拍。

当她转身要离开的时候,老师问她:“您今天玩什么游戏?刚才插的那个东西就是什么?”她很得意地回答老师:“枪,我玩警察,我就是警察。

”回答完老师的提问,就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眼睛还不停地扫视着。

过了一会儿,她走到肯德基柜台前,不说一句话,自己拿起了“土豆泥”盒子,张开嘴假装吃了一下,又放了回去,接着双拿另一盒,做了同样的动作,这样的动作她重复做了五次,然后离开又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直至游戏结束。

分析:1、游戏目的——游戏前具有明确的游戏动机与目的。

2、材料选择——能选择与自己游戏主题相关的玩具。

能根据游戏的需要选择游戏材料自制玩具3、角色扮演——角色意识与角色职责较为明确,游戏中大部分行为符合“警察”这一角色4、社会交往——游戏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处于独自游戏。

5、游戏动作——带有重复性表格型(行为检核):将观察的项目与行为预先列出表格,然后检查行为就是否出现或行为表现的等级如何,并在所符合的条目上做上标记。

幼儿在游戏中“替代”水平观察表幼儿在游戏中的“装扮”行为观察表游戏观察记录策略四:要问开放性问题——就是提示幼儿内心世界的窗口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幼儿的对事物的理解开放性的问题·您在做什么?·您想要做什么?·您就是怎么知道的?·您为什么这么想?·然后会怎么样呢?·您加了5杯水在沙子里,水到哪里去啦?·我瞧您一直在拱积木,可以讲一讲您搭的就是什么不?案例:观察对象:张一玲(4岁8个月)观察记录:一玲走到科学区,拿出眼药水瓶与三个杯子,她在桌前坐下,把眼药水瓶放入水中再拿出来,瓶子里没有水,她再次把瓶子放入水中,取出,还就是没有水,试了几次,过来问我:“李老师,怎么没水呢?”我问:“您怎么做它就会有水了呢?”她说“我想让水进去。

”我说:“对呀,那怎么让水进去呢?”“我不知道怎么让水进去,您做给我瞧。

”我边拿过瓶子,您瞧到了什么?一玲说“瓶子有一个口,还有这个黑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