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质工程学下复习提纲

水质工程学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5分1、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

11页MLSS=Ma+ Me+ Mi+ Mii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有活性的微生物)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③由污水挟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惰性有机物质(含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Mi)(吸附在活性污泥上未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ii)(无机悬浮物固体)2、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

MLVSS=Ma+ Me+ Mi 11页MLVSS与MLSS 的比值用f表示,即f=MLVSS/MLSS;f 值一般取0.75左右。

3、SV(污泥沉降比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混合液溶剂的百分率,以“%”计。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映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量。

12页4、SVI污泥指数:是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12页5、SRT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从工程上来说,在稳定条件下,就是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

14页6、HRT(水力停留时间):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的平均停留时间,也称曝气时间。

7、Lv(BOD容积负荷率):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P 148、Ls(BOD污泥负荷率):曝气池内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P149、污泥稳定:采用措施降低城镇污水以及各种有机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含有的大量有机物含量或使其暂时不产生分解。

污泥稳定的方法有化学法和生物法。

(水控制P405)10、污泥调理:破坏污泥的胶态结构,减少泥水间的亲和力,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229页11、水解:复杂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质在产酸细菌胞外水解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113页12、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模型,表示的是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与产率系数Y、底物利用速率v以及微生物衰减速率之间K d的定量关系。

22页13、表观产率系数(微生物净增长系数)/Yobs:实际测定的微生物每代谢1kgBOD 所合成的MLSS kg数。

表示在一定的污泥龄和污泥负荷下运行的活性污泥法系统,每单位有机物实际产生的污泥量由于微生物的内源呼吸和自身氧化作用,实际测定的产率系数要低于微生物增殖质量系数Y。

23页14、莫若方程:高浓度有机底物条件下,有机底物以最大的速度进行降解,而与有机底物的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关系。

有机底物的降解速度与污泥浓度有关,呈一级反应关系。

有机底物的降解与有机底物浓度呈一级反应关系,有机底物的含量已成为有机底物降解的控制因素。

这种条件下,混合液中有机底物浓度不高,微生物增殖处于减衰增殖期或内源呼吸期,微生物酶系统多未被饱和。

P1815、挂膜:生物膜的培养形成过程。

挂膜菌种大多数采用生活污水或生活粪便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

109页16、比耗氧率(SOUR,简称 OUR):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是 mgO2/(gMLVSS·h)或 mgO2/(gMLSS·h),一般为 20 摄氏度下8~20mgO2/(gMLVSS·h)。

13页(这个没有吧)二、填空1、脱氮除磷的原理: 39、46页脱氮原理:在未经处理的新鲜污水中氮主要以有机氮存在,还有少量氨态氮。

有机氮在氨化菌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这一过程称为氨化反应。

在硝化菌作用下,氨态氮进一步分解氧化,首先在亚硝化菌作用下,是氨转化为亚硝酸氮,亚硝酸氮在硝酸菌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氮。

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在反硝化菌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

除磷原理:是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能够过量的,超过其生理需要的从外部环境中摄取磷,并将磷以聚合的形态贮存在细菌体内,形成高磷污泥,将这些含磷量高的污泥排出系统,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2、曝气的类型: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和两者联合的鼓风-机械曝气。

(P31 ) 曝气的设备:鼓风曝气设备、表面曝气设备、潜水射流曝气设备、沉水式曝气设备。

(曝气设备主要分为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两大类,其中鼓风曝气可分为微/小/中/大气泡扩散器,机械曝气可分为竖轴式和卧轴式曝气器)(水控制P150)3、厌氧的处理过程:水解阶段、产酸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工艺类型及原理:化粪池、普通厌氧消化池、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流化床和颗粒污泥膨胀床、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厌氧生物转盘、厌氧序批式反应器、两相厌氧法、分段厌氧处理法。

(水控制P290~298)(水质P145~P168)4、污泥处理的基本流程: 197页①生污泥→浓缩→消化→自然干化→最终处置②生污泥→浓缩→消化→机械脱水→最终处置③生污泥→浓缩→消化→最终处置④生污泥→浓缩→自然消化→堆肥→最终处置⑤生污泥→浓缩→机械脱水→干燥、焚化处理→最终处置5、脱水的方法:自然干化脱水,机械脱水及热干化脱水。

231页6、调理的方法:化学调理法,热处理法,冷冻溶解法,淘洗法。

229页7、浓缩池的设计参数(A浓缩池设计表面积;QO 入流污泥量;CO入流污泥固体浓度;GL极限固体通量)(表面负荷固体通量(即固体负荷) 浓缩时间)8、A/O、A2/O的区别 44页、49页(这题讨论的是A1/O和A2/O)AN/O 优:在好氧池前去除BOD,节能;硝化前产生碱度;前缺氧具有选择池作用;缺:脱氮效果受内循环比影响;可能存在诺卡氏菌的问题;需要控制循环混合液的DO。

/O 优:工艺过程简单;水力停留时间短;污泥沉降性能好;聚磷菌碳源AP丰富,除磷效果好;缺:工艺灵活性差;如有硝化发生除磷效果会降低。

A2/O优:同时脱氮和除磷;反硝化过程为硝化提供碱度;反硝化过程同时去除有机物;沉降性能好;缺:回流污泥含有硝酸盐进入厌氧区,对除磷效果有影响;脱氮受回流比的影响;聚磷菌和反硝化菌都需要易降解有机物。

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而且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9、生化池的主要设计参数池的容积停留时间 BOD5表面负荷投配负荷有机负荷10、生态处理的主要方法:稳定塘(即氧化塘)、土地处理及人工湿地处理(P258水控制)(水质下P171)三、判断改错1、UASB可近似地看做是一种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而 ABR更接近推流式工艺。

2、实际测定的产率系数Yobs要低于微生物增殖质量系数Y3、Lv 小于Ls4、HRT<SRT5、A2/O工艺内,回流污泥回流至前缺氧池,硝化液回流至后缺氧池。

50页四、简答1、影响厌氧(产酸发酵)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有:pH值(6.8~7.2)、温度、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污泥龄)、搅拌和混合、营养与C/N比、有毒物质(重金属离子、H2S、氨)(水控制P289这个是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影响产酸发酵菌群的主要生态因子有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和有机负荷等(水质P125))2、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池物料平衡有哪些?20页答:S o Q+RQS e-(Q+RQ)S e +V =0RQ—回流污泥量,m3/d S o—原污水底物浓度,mg/L或KgBOD/m3S e—处理水底物浓度—底物降解速率V—曝气池容积R—污泥回流比3、污水的预处理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作用?P13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分离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一般不改变水的性质。

筛滤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膜处理法。

除去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

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方法,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转化为无害或可再生利用的物质。

中和、混凝、氧化还原、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等,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水的深度处理。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按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可分为好氧处理法和厌氧处理法;按微生物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

4、画A2/O工艺的流程图,并说明工艺特性?49页(不是A/0工艺吗?)5、《城镇污水厂排放标准》的一级A的主要标准指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达标排放?N 5;TN 15;TP 0.5;SS 10单位(mg/L)。

一级A:COD 50;BOD5 10 ;NH3-6、简述初沉池和二沉池在设计参数上的异同点?(水控制P49)答:初沉池(单独沉淀处理):沉淀时间1.5~2.0h,表面负荷1.5~2.5(m3/m2 h-1),污泥含水率95~97%,每人每日污泥量16~36g·人-1 d-1。

初沉池(生物处理前):沉淀时间0.5~1.5h,表面负荷2.0~4.5(m3/m2 h-1),污泥含水率95~97%,每人每日污泥量16~36g·人-1 d-1。

二沉池(活性污泥法后):沉淀时间1.5~4.0h,表面负荷0.6~1.5(m3/m2 h-1)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通量负荷≤150kg·m-2 d-1二沉池(生物膜法后):沉淀时间1.5~4.0h,表面负荷1.0~2.0(m3/m2 h-1),污泥含水率96~98%,固体通量负荷≤150kg·m-2 d-1初沉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沉池不宜大于1.7L/(s·m).污泥斗:初沉池一般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采用机械排泥斗污泥斗可按4h 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沉池的污泥区体积,按不超过2h贮泥时间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二沉池的污泥区体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

排泥部分:初沉池排泥静水头不应小于1.5m(H2O);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沉池不应小于0.9m(H2O);生物膜法处理后二沉池的不应小于1.2m(H2O)。

7、简述活性污泥法和高负荷生物滤池回流方式、作用有什么不同?2、85页答:活性污泥法工艺中的回流,有维持曝气池内污泥浓度的作用,且回流比的改变可调整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生物滤池工艺中的回流主要作用是当进水浓度较大时,生物膜增长过快,采用出水回流,以稀释进水有机物弄得和提高生物膜反应器的水力负荷,加大水流对生物膜的冲刷作用,更新生物膜,避免生物膜的过量累积,从而维持良好的生物膜活性和适合的膜厚度,但出水回流不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