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新一轮总复习(课后+巩固+知能+提升)区域可持

高考地理新一轮总复习(课后+巩固+知能+提升)区域可持

【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总复习(课后+巩固+知能+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 1-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规范训练湘教版一、选择题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解析:选C。

从图中看出,新垦区的边界与行政区的划分并不一致,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

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解析:选D。

行政中心与新垦区分别为城镇地域与乡村地域,结合图可以得出,空间分布分别为点状与面状。

(2013·试题调研)读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回答3~4题。

3.关于四大茶区叙述正确的是( )A.四大茶区1月份均温都在0℃以上B.同一季茶叶采摘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C.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以长江为分界线D.自南向北,茶区土壤酸性呈增强趋势解析:选B。

江北茶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江南茶区延伸到长江以北;自北向南,茶区的土壤酸性呈增强趋势;受气候影响,同一季茶叶采摘时间大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

4.“南茶北引”过程中,茶叶在江北茶区易受到的自然灾害有( )A.低温、冻害B.台风、寒潮C.水土流失D.风暴潮、霜冻解析:选A。

江北茶区位置偏北,冬春季节易受寒潮、风雪、低温、冻害等影响。

(2014·山西朔州模拟)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5~6题。

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解析:该题考查读图能力。

由图可知,该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的特点是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上升快,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小。

说明该地区10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化以第三产业拉动为主,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并得到优化。

该地区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变化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并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例最低,且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略有上升,但增幅小。

反映出10多年来该地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

答案:5.D 6.D(2014·临沂质检)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回答7~8题。

7.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A。

图中从Ⅰ到Ⅲ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8.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解析:选D。

从Ⅲ到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及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2014·湖南联考)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

读下图回答9~10题。

9.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解析:选B。

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看出,甲是西欧地区,乙是中亚地区。

西欧地区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光照和热量条件不足。

中亚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10.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河流多有凌汛现象B.乙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C.甲地河流水流急,水能丰富D.乙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解析:选D。

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冬季气温在0 ℃以上,地形较为平坦,河流流量稳定,没有凌汛现象。

乙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水位、流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季节变化明显。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选B。

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1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选C。

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二、综合题13.(2014·北京海淀区期末测试)读图甲、图乙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及浙、粤、赣三省部分地区,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目前台资企业占福建外资企业总数的21%,投资总额达86.05亿美元。

材料二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

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

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

(2)结合材料一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读图乙,简述泉州市晋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的自然原因。

(4)结合材料二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首先落实自然因素,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再考虑茶树的种植要求,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应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最好是酸性的土壤等,然后再观察图中福建的这几个方面,便不难得出结论。

第(2)题,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

第(3)题,影响河流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河流的水系特点等,结合该地的气候类型和图中晋江的水系特点,不难作答。

第(4)题,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这些信息的具体情况在材料中都能找到。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2)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大,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

(4)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成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14.(2012·浙江文综)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

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3为图1中①-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

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解析:第(1)题,本题属于地理事物分布类问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点及综合分析能力。

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分布的描述,应结合图1,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西部地区,铁矿石就在其中西部分布,要准确描述其铁矿石的分布及出口地的地理位置;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应从原料地特点、市场、及与出口港口之间的距离等方面去分析。

第(2)题,本题是对季风及地中海气候特征及成因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图2所给的①、③两地的气候资料,可看出①地是当地夏季多雨、③地是当地冬季多雨。

此问的回答学生易把南北半球季节相混淆而失分。

第二问气候特征成因的分析,①地夏季多雨的原因难度较大,学生只重视亚洲季风,而忽略澳大利亚西北部和南亚季风成因一样,风带随季节变化移动并且风向因南北半球位置不同而变化,从而对①地多雨原因分析错误。

第(3)题,本题是对澳大利亚水资源的考查。

应从水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获取信息不全面、概念理解不全易失分。

如:只看图3,分析出②、③两地地表水的总量及季节差异,而忽略图1中的图例“自流井盆地”这一信息,没意识到自流井盆地意味着有地下水,地下水也是水资源,从而导致漏答②③两地均有丰富的地下水这一相同点。

答案:(1)地理分布:生产地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主要出口地为东亚。

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

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3)相同点:②、③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

不同点: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终年缺乏。

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