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书院所订《丽泽书院学规》开篇即说: 弟子互相质疑问难的实录。又如《宋元 定学习、生活等细节的“学则”。
“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 学案·双峰学案》载:饶鲁尚赴隆兴府
书院的“学规”从宏观上规定了书
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 豫章、东湖书院,肄业于黄榦门下,黄 院学人应当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基
展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朱熹同样重视德
其四,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吕 生活和学习礼仪规范进行了细致入微
行培养,认为书院就是一个学者带领 祖谦 《丽泽书院学规·乾道五年规约》 的规定。“学规”、“学则”相辅相成,严
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以及涵养道德人格 即这样规定:“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 谨而细密,书院学子在这些基本规范
院教育自由为学体现在四个方面。
月而不得,旁搜六合之表而不得,逖求 其在教育上学用一致、知行合一的理
其一,学习者无论远近贵贱皆可 千古之上而不得。一旦举而质诸大众 念。书院教育本质上就是儒家文化教
26
新视点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年 69 月
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阎九峰
[摘要] 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欠发达地区也不例外,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就目前存在问题、原因进行阐述外,对如何解决存在问题 作了一些思考。
之的深层追求,也是书院成其特色的 师予以指导。朱熹认为, “治平天下,格 形成了卓有特色的风格,这一风格甚
内在动力和源泉。书院的文化精神主 物致知”,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自行读 至超越了国家办的官学,成为中国古
要包含以下内涵。
书,并在自行读书的过程中自行思考 代教育史上的一股清流。
一、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重视德 和钻研,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这种
注释: [1](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十,参 见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 上册,第 197—198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2](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十,参 见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 上册,第 198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 l版. [3]《东林书院志》卷二,参见陈谷嘉. 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第 198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 l版. [4](宋)陈文蔚《陈克斋集》卷一,参见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 册,第 201-202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 1 版.
会科举仕进、思想禁锢的社会环境中 总角之童子,皆得环而听,教所联属多 内,心驰万里之外,虽日亲方策,口诵
建立起自由灵动、崇尚思考、立德立人 矣。”由中可见一斑。这种品格也使得 圣言,亦欺入耳。”[4]
的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文化 教育打破了贵族、官学的特权,是对自
三、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从宽泛
特色,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 孔子以来平民教育的重要接续。
[关键词] 教育;书院;文化精神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 就学。书院向广大平民子弟开放,无论 之中,投机遘会,片言立契,相悦以解
历史阶段产生的兼有讲学、研究、聚 贵贱,均可来此学习,这种品格贯穿了 者矣。”[3]所以书院倡导学生互相之间
书、祭祀等功能的学校形式。书院自从 书院发展的始终。明代顾宪成所订《东 “亲师取友,切磋琢磨,所以讲明义
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 问,“《论语》首论时习,习是如何用功?” 本道德修养方法,反映的是儒家文化
不在此位。”[1]可见“孝弟忠信”的德行 饶鲁答,“当兼二义,绎之以思虑,熟之 对人的基本要求;书院“学则”则从微
在学习者来说的崇高地位。对书院发 以践履。”黄“大器之”。
观上对书院学人修学过程所应遵循的
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 一。
旨、目的、方法等,体现着书院教育的
一种不能磨灭的思想。书院是知识分
其三,鼓励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 精神追求。书院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著
子汇聚的地方,作为以“化育人才”为 难。书院师生之间“质疑问难”,互相质 名书院教育家都撰有学规传世,著名
己任的一种学校形式,在完成学业任 询,是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传统。 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谦
的场所,其所作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 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 的熏染下,从对基本礼仪规范的遵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示》中所说“修身、处事、接物”之要, 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2]顾宪成所订 进而化入内心,自然而然地修养成文
无不包含着涵养道德人格的意义和思 《东林会约》也有专门一条如是说,“一 质彬彬的君子。
想。这种“德业并重”的思想为后代的 人之见闻有限,众人之见闻无限。于是
四、知行合一的践履理念。知行合
书院所传承和发展。
或参身心密切,或扣诗书要义,或考古 一、躬行践履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要求,
二、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自由为 今人物,或商经济实事,或究乡井利 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学是书院教育至为关键的品格之一。书 害,盖有精研累日夕而不得,反复累岁 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决定了
(作 者 单 位 : 山 东 交 通 学 院 250023)
27
的意义上说,书院教育可以上溯到孔
书院的文化精神,作为书院文化
其二,提倡学生自由钻研,自行理 子私学,然而直到书院产生之前,私学
的深层结构与思想基础,是书院文化 会。书院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自 教育一直处在无定规、无章法的状态
的精髓和灵魂,是书院学者们一以贯 行读书、自行钻研、自行领会,其间老 中。自从书院产生,便在谨严治学方面
育,因此,知行合一、躬行践履也就自 然而然成为书院教育的重要理念。正 如明代顾宪成、高攀龙主持东林书院 时的对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首先 体现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书院教 育以传授道德义理,培养圣贤人格,养 成治国安邦的才能为根本宗旨,因此 经世致用成为书院教育的一种自觉的 价值取向。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存在问题;对策思考
中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所有民办教 育工作者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在我国民办教育取得令人可 喜成绩的同时,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同样值得大 家关注、思考。
一、欠发展地区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发展不平衡,规划欠合理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 民办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丽水市为 例,据统计,截至 2004 年底,丽水市有民办小学 16 所,在校 生 10195 人,初中 16 所,在校生 9016 人,普通高中 7 所,在 校生 3430 人,职业高中 5 所,在校生 2697 人,民办幼儿园 1065 所,在校幼儿总数 46888 人。2005 年,丽水市人民政府 出台了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 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指导,加大对民 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民办学校稳定、健康发展。经评估 考核,全市有 7 所民办学校被评为市级优秀民办学校。我市 民办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 是不争的事实。就我市情况来看,市、区部分片区民办学校 布点密集,甚至有的学校之间只相距两三百米。规模大的学 校固定资产近 200 万元,在校学生有 1000 人;而一些学校总 资产只有几千元,学生只有 10 多人。另一方面,初中、高中 阶段民办学校相对较少,而小学和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则 呈现小而多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 就读压力大的现象。据有关资料,全国其他欠发达地区也普 遍存在类似的问题。 (二)办学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
新视点
中国成人教育 2006 年 9 月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
○李贞涛 解辉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形式,它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 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知行合一的 践履理念。本文对书院文化精神的这些内涵进行了阐述。
(三)师资水平较低,教育质量较差 多数民办学校以聘任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较少,师 资队伍不够稳定。民办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 教师,以兼职为主。如部分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为了减少投 入,低价聘请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从而导致了民办学校教师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再者,虽然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 定,公办学校的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可以相互流动。但是, 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以及人们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的制 约,事实上公办学校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是不允许的,也是 不可能的。据笔者所调查的一个县的情况,如果公办学校教 师要向民办学校流动,必须和公办学校脱钩。基于此种情 况,教学能力和水平高的教师不能尽快注入民办学校,同样 导致民办学校师资整体水平较低。 (四)社会认同感低, 生源普遍较差 事实上目前在我国,民办教育的身份仍是“低人一等”。 国内绝大多数国民对民办学校了解还是比较少,他们根本 不清楚民办学校的性质、招生对象、招生办法、教学与管理、 学生如何获得学历与文凭,有相当多的人对民办教育存有 疑虑和偏见,这种认识问题不解决,民办教育就难以取得长 足的发展。此外,在当前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书院谨严治学最突出的表现是建
行的修养,乃至把德行放在比学业更 “自由”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 立了非常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
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是我国古代 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最具特色的当属书院“学规”、“教条”
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是自孔子开始 义,成为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特色之 等。这些《学规》揭示了书院教学的宗
确立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个性色彩对 林会约》中说:“今兹之会,近则邑之衿 理”,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观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