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__最最完整版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__最最完整版
4.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逐步学习这种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和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汇,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灵动;
得意还要得言,适时小结写作手法,并让学生在口语中运用。
三、2夏天——葱葱茏笼
听说北京的游客要来,夏天的景物一下子跑了出来,太着急跑乱了顺序,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打乱顺序的四句话)
第一句:描写树木、森林
第二句:早晨雾色中的森林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刮”什么意思?(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在文在是“吹”的意思。为什么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这是动物生存的本能。
②提问:在这个句子里,有个字用得特别好,它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封)
提问:“封”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的意思,请你来判断一下,应该选用第几个意思?(出示字义:封闭;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或纸袋;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古时帝王把爵位或称号赐给臣子)。
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也是无比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
(小兴安岭不仅景美,而且物美,有价值,有贡献,美得实在而不空洞。这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
3、(结合学生汇报小兴安岭的树木是小兴安岭的宝物时)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说一说树木有什么用处吗?(做桌椅、家具、建房屋……)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
学
设
计
朱晓丽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边读边想像画面、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同时借助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找学生读全文,课件播放画面,使学生边听边欣赏景色美。)
那好,我们就用课文内容作导游词,看一看你能不能用你动情朗读去打动游客们的心,让他们也产生同你一起走进小兴安岭,去踩一踩那里的松针,摸一摸那里的古木的想法。
找学生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其它学生欣赏。
总结全文,深刻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于祖国的大好山河产生喜爱之情;
指导朗读1:小兴安岭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繁茂的树木,种类超过千种,几百里连成一片,像绿色的海洋,这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色啊!
指导朗读2:一望无际、一碧千里,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时我国最大的林区,他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带领学生感受“举目都是树,放眼尽是绿”的特点,整体感知,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这一句是什么句?(拟人)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献出”一词,赋予了森林以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森林里的野果成熟了,这里的特产正在被采集利用。由此可见,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是联系在一起的,既有收获,又无私“献出”,表现了小兴安岭的奉献美。
全段朗读:
秋天是收获季节,对小兴安岭的“献出”要读出赞赏的激情。(指名读)
2为什么用“飞舞”不用“飘落”?
(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用“飞舞”而不用“飘落”,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也表达了一种活泼、欢乐的情绪。)
③指导朗读:我们来齐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落叶的样子。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②指导朗读。“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是春天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抽出”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师范读。生齐读。)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面的影子。”
1拟人的修辞手法
“散步、欣赏”这两个词语本来是描写人的神态的,作者却用来描写小鹿,显得十分可爱。
第三句: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草地上
第四句:草地上的野花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1“葱葱茏茏、密密层层”
在这句话中,“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密密层层”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密很多)
这两个词写出了夏天枝繁叶茂的特点。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只好”一词赋予了黑熊人格化的描写,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这也是拟人句。
冬天应该注意作者句中拟人化的描写,因此应读得生动,富有情趣。齐读小兴安岭冬天美景的段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冬天这一段依然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半独立自学相似的段。学生说出喜欢冬天的小兴安岭的理由即可;
老师这里有学习提示,请你先来看一看(出示学习提示)
每个季节都介绍了哪些景物?用括号标画出来。
每种景物有哪些特点?请批注在旁边。
(学生汇报哪一季节,教师就引领学生共同学习哪一季节。)
教师的学习引领,使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知道“学什么”;
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和简单概括的能力;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作者用词用句的优美。
③指导朗读
这句话该怎么来读呢?(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茂盛。)指名读;男女生来赛读这句话;齐读。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1出示两句话,进行对比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②前后桌讨论“浸”和“罩”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积累语段
哪位小导游最喜欢春天的小兴安岭,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介绍呢?
小结过渡
听着大家的朗读,可以看出,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里。
是啊!我们还没看够春天的美景呢,夏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谁喜欢这个季节的景色的,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来说吗?
同时抓住重点词汇谈及感受,带着感受朗读,以读代讲,想象冬天的美丽景色、小动物以自己的方式过冬期待春天的景象,继而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四、回顾全文,欣赏美景。
1、读了课文,真想一年四季都待在小兴安岭这个美丽的地方,欣赏它不同季节的诱人景色。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提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说它是宝库呢?又为什么说它是花园呢?
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而且是从地面生成,自上而下蔓延开来的;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但“罩”是扣盖、覆盖的意思,有由上而下的内涵。相比之下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十分确切。
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师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要抓住“升”和“浸”这两个字来想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复习(课前板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小兴安岭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记得它在哪儿吗?(点击课件,出示小兴安岭位置图)小兴安岭在我国的东北,位于黑龙江省的北部。
2、创设情境
(点击课件,出示小兴安岭风貌)放眼望去,这里到处都是绿树,真可谓树的海洋。今天学习完课文,就请你来当“小导游”,为我们安阳的游客们介绍小兴安岭,好吗?
回顾小兴安岭的概况;
激发学习兴趣。
二、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当好导游,首先得熟悉这个地方,请你都来读读课文,再来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读课文、汇报,师相应板书)
树的海洋、四季景色诱人、大花园、巨大宝库。
(2)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段式,将小兴安岭的特点突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特点;
回顾第一课时讲授的篇章结构。
二、2学习第一段,品词朗读。
过渡:先让我们走进这片绿色的海洋去感受一下,请你自己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①突出“数不清”,说明数目多
②“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
③“绿色的海洋”突出了颜色,“海洋”也能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
④省略号说明树的种类有很多。
前两段重点指导,这一段自学为主,学生说出喜欢秋天的小兴安岭的理由即可,谈完感受,带着感受朗读,以读代讲,体会秋天的丰收,继而感受小兴安岭的富饶即可。
三、4冬天——白雪皑皑
“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积满”一词用得非常恰当,连树上都“积满”了白雪,既可以让人想象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雪很大,又可以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的密密层层。
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封”在课文中是“封闭”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要用“封”字,用“盖”字行不行?和你的学习伙伴讨论讨论。(“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这个“封”字用得恰到好处,再次照应第一自然段的树多得就“像绿色的海洋”。)
体会重点词的表达效果,抓住重点词汇品读,进行有感情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