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整式的加减(2)》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整式的加减(2)》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第四章第六节内容。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整式及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这节内容实质上是整式加减在数学、生产及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提问技巧不到位使得课堂“动态生成”与“教学预设”出现偏差。
案例一是整式加减在数学上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案例二是整式加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这两处都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一我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做整式加减的文字题时要保证原有的意思不变,两个整式相加时需对每个整式添上括号,但在提问引导时却出现了问题;案例二提问比较细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此比较成功。
但真得较成功吗?二、案例描述【案例一】例1:求整式y-y2-x的和.(教科书2x43+与1P例2)96师:这是一道数学文字题,应先列出式子然后求解,那么如何列式?生1:1+yxx.y+224-3-(这是我所预料到的,学生忘了加括号。
)师:好的,同学们还有其他列式吗?生2:1+yyx.+x2423--(这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竟然给我这样的答案!)师:先请坐,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代数式,它们的文字意义分别是什么?生:(沉思)……师:1+yxx的文字意义是什么?+y-3-224生3:几个单项式的和。
(我欣喜若狂,终于回答到点子上了。
)师:好样的,那么是哪几个单项式的和呢?(我马上追问。
)生3:x 3、y 4、x 2、y 2-、1-的和。
师:不错,某某同学前面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棒,但是题目当中要求的是两个整式的和,看来这个代数式跟题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少了什么呢?生:括号!师:非常好,总算领悟到了要加括号。
因此列式一定要与题目意义保持一致。
(板书解题……)【案例二】例2:小红家的收入分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部分,今年农业收入是其他收入的5.1倍。
预计明年农业收入将减少20%,而其他收入将增加40%,那么预计小红家明年的总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教科书96P 例3)师:小红家明年的总收入增加还是减少是跟什么作比较? 生:今年的总收入。
师:那么今年的总收入分哪两部分?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师:他们有什么关系?生:今年的农业收入是其他收入的5.1倍。
师:这两个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生:未知的。
师:那么如何表示这两个量呢?生:如果设今年其他收入为a 元,那么今年农业收入就是a 5.1元。
师:那么今年全年总收入如何表示?生:a a a 5.25.1=+。
师:明年的农业收入跟今年的农业收入有什么关系?如何表示明年的农业收入?生:明年的农业收入将减少20%,a %)201(5.1-。
师:明年的其他收入与今年的其他收入有什么关系?如何表示明年的其他收入?生:明年的其他收入将增加40%,a %)401(+。
师:很好!那么明年的全年总收入如何表示?生:a a %)401(%)201(5.1++-。
师:(板书解题……)三、案例评析案例一是整式加减的简单运算的一道例题。
由于学生一开始的回答是我所预料的,因此我进行了第二问:“还有其他列式吗?”。
本以为这一问就可以使学生想到添括号,然后比较添括号与未添括号两代数式的意义有何不同,进而提出列代数式时要注意保持原有的意思不变。
但是学生居然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把各项的位置换一下!虽然最后通过我的引导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我刚开始想不通为什么学生会给我这样的答案。
课后想想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因为我提的问题误导了他。
学生1在给出第一问的答案时,我没有对代数式正确与否给出评价,而是以“好的”结束,这让学生以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因此当我再追问“还有其他列式吗”时,他把原来的代数式进行变形给出答案。
不能否认学生的这种答案是由于我的无效提问所导致的,由此就可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提问就会决定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向。
案例二是用整式的加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一道例题。
由于这个应用题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数量关系比较多,还涉及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的大小比较,因此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
针对这种状况,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给学生开辟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效果比较好。
但是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我的提问引导下能够迅速解决问题,但是给出新的类似的问题(教科书98P 作业题4T )时,他们很难独立去完成。
这也是课堂提问设计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问题设置太细,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弱化。
那么怎样才是成功的提问呢?到底什么时候应该提问呢?也就是教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有效呢?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以上面两个教学案例为平台,我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四、反思研究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
目前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
在日常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我发现主要存在设问太多、难度过大、问点不准、缺乏力度、问题过碎等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备目的性、时机性和导学性。
1、提问要有目的性,不能无的放矢。
提问为的是培养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给予他们进行思考的机会,同时又使得学生思考后回答的问题能够为课堂带来后续活动,使课堂进行到底。
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是指所提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思路紊乱的现象。
为了使课堂提问具有目的性,教师备课时,每设计一个提问都应考虑:该不该问,在什么地方问,怎么问,坡度多大,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等。
因此所提的问题,不是教师随意想到的主观臆想,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内容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果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设置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果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
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
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
提问只有具备一定的目的,才可产生效果,否则教师随意发问,学生随意回答,可能影响课堂里的秩序。
不过教师为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
2、提问要有时机性,不能一问到底。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
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兴趣点、疑难点、发散点、和矛盾点处。
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问、疏问或追问。
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如案例一),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3、提问要有导学性,不能自问想答。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
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
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就是所谓的“自问想答”现象。
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
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教师的提问引导应导在学生的学上。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
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环境的瞬息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