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员工不安全行为是主因。
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必须改善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深入探讨影响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及其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不安全行为概念
不安全行为是指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规程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针对不同的用途和目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大类,即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属故意的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醉酒驾车等。
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人们一旦认识到其危险性,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
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均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安全行为理论与机理
无论是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都是人的行为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般说来,人的行为是由人与环境及组织的相关关系决定的,它是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的具体表现:简单地来看,人的行为模式如图l所示:
图1 人的行为模式
实际上,个体O在受到刺激S做出反应R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才使不安全行为有了发生的可能性。
人的行为机理见图2.
图2 人的行为机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包括: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失误,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做出决策的失误;为输出时的失误等方面。
由此得出人员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见图3):
图3 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
三、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实证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归纳,明确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对象即4个主因素(员工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及领导因素)和14个子要素,具体见表1。
表1 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四、员工不安全行为对策研究
针对企业员工的个体特征、心理健康及安全素质等个体内部因素以及企业中与个体不安全行为产生具体相关性的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及领导因素等个体外部因素,探索并提出一套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对策。
1.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实施全员安全素质工程
本质安全型员工的标准是:时时想安全——安全意识,处处要安全——安全态度,自觉学安全——安全认知,全面会安全——安全能力,现实做安全——安全行动,事事成安全——安全目的。
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是决定企业安全绩效的根本因素,一个员工的安全素质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为了提高企业每个员工的安全素质,从决策层到管理层,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应该实施员工“安全素质工程”。
(1)决策者的安全素质
企业的决策者应当学习安全方针政策,掌握法规标准,具备风险防范的领导和决策
能力;
了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掌握安全科学管理方法,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正确运用决定权、否决权、协调权、奖惩权,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保障上决策有方,为安全生产领航掌舵;
应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要有强烈的安全事业心和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建立应有的安全情感观念;
能够科学地制定安全生产发展目标和战略,实现企业安全业绩的持续改进:
(2)管理者的安全素质
企业的管理者应制定好严班、详细均部门及每个或员的安全职责,使每个成员不仅了解自己的责任,还要了解本部门的责任及与本部门有关部门的责任之间的关系;
制定出安全(安全生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技术素质)教育及训练的程序,定期组织有效的安全培训及考核,保证成员受过基本的安全文化教育;
认真研究本部门和基层可能发生的事故规律,并能够有效的采取技术、管理的措施,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的目标;
及时向决策层反映安全信息(隐患、危险危害因素、风险状态和事故信息),将重要的信息及时送到主管安全的负责人手中,不但能主动执行上级的决策,并能够正确修正决策者的失误;
对承包商或相关方的设计、制造、维修、改造等工程施工,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企业生产作业或其他非常规生产活动等的安全情况有明确的检查。
有效地对设计、制造及建设部门进行详细的安全审查。
会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变更程序和高风险作业进行严格管理和严密监督。
(3)员工的安全素质
企业一线员工应当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意识与行为相统一:并牢记岗位安全职责,掌握安全操作程序,了解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作业标准;了解企业对安全的承诺和决策,了解安全生产的状况,知道最近发生的险情及安全奖惩事例;
接受生产任务时,要有安全意识,知晓“风险何在风险何防”;接受任务后,要按程序和规范作业和行动;
能够及时发现现场事故隐患,并能及时稳妥地处理和防范:当发生事故时,知道如何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逃生;
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做到“不违章、不违纪”。
(4)建立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良好的安全行为文化就是把安全生产由被动变成一种主动和习惯。
建设行为文化,第一位的是严,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违章行为,一丝不苟执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使员工逐步养成规范严谨的行为习惯。
(5)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能力
企业应采取多种途径,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和工作计划。
确保员工安全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达标。
2.以“5S'’活动为依托,实施安全环境工程
作业现场的安全环境与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1)推行“5S'’活动,提升现场安全环境
5S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企业中“5S'’管理建设策略重点介绍如下:
①整理(SEIRI)。
整理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明确各岗位使用的工作必需品及其管理责任:
②整顿(SEITON)。
整顿是5S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5S目标的有效保证;
③清扫(SEISO)。
清扫列为员工岗位工作一部分,纳入日常管理;按照各岗位活动区域,界定责任;制定清扫标准等。
④清洁(SEIKETSU)。
成立5S管理小组,制定规则,检查评比。
⑤素养(SHITSUKE)。
员工个体安全素质的提高体现企业整体的安全绩效和安全水平。
(2)建立现场安全环境目视管理审核方案
“现场安全环境目视管理审核方案”通过建立8大系统,即人员目视管理、工用具目视管理、设备目视管理、工艺目视管理、生产作业现场目视管理、消防、应急设施的目视管理、作业或工作区域的隔离和标识的定置管理。
使用类似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审核,主要是对“5S”活动进行审核,以持续改进为目的。
3.以“不安全行为纠正”为载体,实施安全管理工程
这种方法的实施,最重要的是识别出事故的可观察的行为原因,再用观察法予以纠正、消除。
目前识别事故的可观察的行为原因(即不安全行为)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
根据案例识别,二是靠经验识别,三是对照法规和技术标准识别。
例如有毒有害气体爆炸的可观察因为原因有吸烟、带电作业、拆卸设备、金属工具撞击等,这些行为都是可以观察到和可以予以纠正的。
对每种类型的事故或生产工艺,识别出N种可观察的行为原因后,观察时会发现其中M种是安全的,则N-M的就是不安全的,此时员工行为的安全性就为(M/N)×100,计量单位为%。
对每一个员工而言,N和M
也可以代表观察到的的他的行为总数和安全行为的数量,此时就可以计算他个人安全行为性大小。
总之,“人”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人手探讨,对于企业安全绩效的提升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