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

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

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目录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 (1)2007年 (1)2008年 (5)2009年 (10)2010年 (15)2011年 (17)2012年 (21)2013年 (24)2014年 (25)2015年 (27)2016年 (29)2017年 (30)2007年一、名词解释(3×10=30)1、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溶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的过程就称为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眼色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冻土地貌。

2、生物多样性★3、副热带高压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区,称为副热带高压区。

4、流域★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由两个相邻的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即为两条河流或两个水系的分水线,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他的流域。

5、洪积扇在干旱、半干旱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水在沟谷的出山口后因比降骤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使得沟谷所携带的物质大量的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扇形堆积地貌,就是洪积扇。

扇顶与沟口相连,坡度较大,向边缘坡度逐渐减少。

6、大洋水团形成于同一源地(海区),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和大体一致的运动状况及其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水团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源地所处的纬度、地理环境和海水的运动状况。

7、沉积岩★8、灰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的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溶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称灰化层。

这是灰化土的典型特征。

9、演替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是一漫长的过程。

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二、简答题(15×3=45)1、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松散岩石存在着孔隙,坚硬岩石中有裂隙,易溶岩石有孔洞。

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这些空隙中。

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这就是岩石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

容水度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单位体积的岩土所能容纳的最大水量。

容水度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多少盒连通程度。

(二)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称为持水度。

用持水度表示。

持水度是岩土在重力影响下岩石空隙保持的水量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岩土组成颗粒越小,持水性能越好。

岩石所保持的最大薄膜水量与岩石体积之比,叫做分子持水量;毛管空隙被水充满时,岩石所保持的水量与岩石体积之比,则称毛管持水度。

(三)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为岩石给水性,用给水度表示。

给水度是从饱水岩石中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

粗粒岩石给水度大,细粒岩石给水度小。

(四)透水性是指岩石的透水性能。

主要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以及孔隙的多少。

粘土孔隙度有时虽然可达50%以上,但透水性很差,砂的孔隙度一般只有30%,但孔隙大,故透水性良好。

2、地层的三种接触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1.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个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面曾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3.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和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在下沉接受新沉积。

3、举例分析侵蚀基准面变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三、论述题(25×3=75)1、山地系统退化及其成因与恢复重建对策。

2、分析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在其控制和影响下我国气候突出的特征是什么?3.试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所以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它以日光能和现成有机物质两种形式由外界输入系统内。

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输入并固定在生态系统内,保存在有机物质中,当植食动物取食植物物质时,能量从植物转移到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体中;当肉食动物捕食植食动物时能量又转移到第三营养级动物体中。

最终大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还有一部分以有机物质输出。

所以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次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

能量的不断输入和流转维持了各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要维持系统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行,必须不断的向系统输入能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除了需要能量外,还需要各种化学元素。

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所需要能量必须固定和存储在这些无机物构成的有机物质分子键内才能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作功,否则能量就会消失。

其次,水和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也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

因此,物质同能量一样重要。

生物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所需的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它们又以无机形式的矿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再次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这样,物质循环就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而是在生态系统内发生循环。

物质循环根据其范围、途径、周期不同,分为生态系统的小循环和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前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内,循环速度快、周期短、而后者则具有范围大、周期长、影响范围面广等特点。

根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可以分为三类,即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2008年一、名词解释(4×10=40)1、气团和锋★2、河流、水系和流域★3、风化作用★4、天气与气候气候是指某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它以稳定性高,空间尺度大,范畴广而区别于天气。

天气是瞬间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

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酸雨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5、潮汐与波浪潮汐指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在潮汐现象中,海面上升,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海岸后退,称为落潮;涨潮时的最高水位为高潮,落潮时最低水位为低潮;相邻二次高潮或低潮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期,相邻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叫潮差。

潮差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

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波浪包括四个要素: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波峰是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波谷是静水面以下波浪部分;波顶是波峰的最高点;波底是波谷的最低点;波高是波顶与波底间的垂直距离;波长是两相邻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6、滑坡与泥石流★7、准平面与山麓面山麓面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面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准平面(山麓剥蚀面):是在风化、重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山坡不断后退,在坡麓形成基岩上覆盖薄层松散堆积物的缓倾斜(3~5°)剥蚀平面。

山麓剥蚀面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外力作用大于构造作用。

而在地壳较长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山麓剥蚀面可发展成很大规模,并彼此相联成为山前剥蚀平原(山前夷平面)。

可能有残留的基岩残丘(岛丘)突出其上。

8、土壤与土地★9、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所以自然界只要在一定空间内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存在,并通过物质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功能上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或者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

10、地域分异规律★二、简要分析并回答(10×8=80)1、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

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

2. 固、液、气三态物质并存于地表。

水体表面为液——气界面,水底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系统。

3.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

4.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