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
含量降低,给药治疗7日作用更显著。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桅子、
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桅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4、四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结论: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
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5、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结论: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
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
常的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

6、四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6.1 微量元素
6.2 其他
第2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类基本作用。

五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间的关系:
1.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兴奋胃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松驰平滑肌。

2.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3.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4.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3节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
和趋势。

关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资料不多,主要是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观察。

如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效,动物实验显示,该方能选择性地提高免、犬在体或离体子宫
平滑肌的张力,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如去掉升麻、柴胡后可见作用减弱且不持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

但也有实验表明单味升麻或柴胡都可提高兔离体子宫的张力,两者
伍用还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总之,兴奋子宫平滑肌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第4节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中药的归经是从功效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对429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进行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联系。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分析32种中药与其体内过程的关系,发现无论是从药动学总体情况,还是从吸收、分布、
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

3. 微量元素含量、环核苷酸水平及受体学说与归经的关系
①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②与环核苷酸的关系
③与受体学说的关系
第5节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
狭义的“毒”指药物的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毒”(偏性)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
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得当可发挥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对机体可产生损害,即现代医学所称的
“不良反应”。

1、中药的毒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1 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1.2 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1.3 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2、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2.1 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2 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毒是客观事实
2.3 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范围广泛
3、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3.1 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3.2 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3 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3.4 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急性毒性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
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
抽搐、惊厥、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
甚至死亡。

③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
竭、甚至窒息死亡。

④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
黄疸、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⑤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闭、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

⑥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紫癜、再生障碍
性贫血,甚至死亡等。

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