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阅读练习1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
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遂致其族人于廷理。
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廷理惧,遂刑其族人。
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小,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
”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
廷理释之,子文不听。
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
(《说苑·至公》)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干:触犯
B.将以司.犯王令司:同“伺”,侦察
C.是为理.不端理:道理
D.而使廷理因缘
..吾心而释之因缘:迎合
【解析】 C项“是为理不端”的“理”应是名词“廷理”,即执法官。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何廷理之驳.于法也驳:不一样
B.廷理
..拘之廷理:刑法官
C.使及内政
..内政: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
D.恤顾怨萌.萌:通“氓”,即民众
【解析】 C项中的“内政”古今含义不尽相同,文中是指宗教内部的事务。
【答案】 C
3.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
A.如果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
B.像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
C.如果令尹这样公正,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D.像令尹这样公正,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呢?
【解析】句中“若”是“像”的意思,“何忧”是“忧何”即“担心什么”之意。
【答案】 B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子文正直无私的一组是( )
①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②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③遂致其族人于廷理。
④廷理惧,遂刑其族人。
⑤不是刑也,吾将死。
⑥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解析】①④是廷理的行为,⑥是成王的行为,②③⑤表现了子文的正直无私。
【答案】 A
5.下列叙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国大臣子文的族人犯法,执法官不予追究,子文知道就去斥责执法官。
并把族人送到执法官面前,逼使执法官依法惩处。
B.楚国大臣子文的族人犯了法,执法官为了讨好子文,抓了又放掉了。
子文以为执法官这样做,是有意暴露自己的私心,降低自己的威信,所以,他就怒斥执法官,并要执法官把族人杀掉,以表示自己的正直无私。
C.楚成王知道了子文的事迹,来不及穿上鞋子就赶到子文家中,承认自己用人失察,并罢免了廷理,还把管理宗族内部事务的大权交给他。
D.都城里的老百姓知道了子文的事迹后,感到子文能为民作主,就作歌传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清官、好官的赞扬之情。
【解析】 B项中说“子文以为执法官……降低自己的威信”与文意不符,而且子文只要求执法官依法办事,并没要求把族人杀掉。
【答案】 B
二、阅读《六国论》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宋)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宋)苏辙《六国论》〕
1.(甲)文中“不赂者”是指( )
A.韩、魏、齐
B.韩、燕、赵
C.齐、燕、赵
D.齐、燕、韩
【解析】六国中只有齐、燕、赵未曾赂秦。
【答案】 C
2.(乙)文中“常为之深思远虑”中的“之”是指( )
A.六国世家
B.天下诸侯
C.千里之秦
D.当时之士
【解析】上文中说到“窃怪天下之诸侯”,故“常为之深谋远虑”的“之”应代“天下之诸侯”。
【答案】 B
3.(乙)文末句“咎”的对象是( )
A.其当时之士
B.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C.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D.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解析】细读乙文,咎的对象(宾语)应是它后面的所有内容。
【答案】 D
4.(甲)(乙)两段文字对六国破灭原因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请你把它们不同的认识填写在横线上(用文章原话)。
(甲)文认为
(乙)文认为
【解析】 (甲)文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而(乙)文卒章显志揭示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甲)文认为:弊在赂秦。
(乙)文认为: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牛,何学之为?”孔子曰:“栝(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A.以.子之能( )
B.岂可及.乎( )
C.栝而羽.之( )
D.镞而砺.之( )
【答案】 A.凭 B.赶上,比得上 C.名词活用为动词,装上羽毛 D.名词活用为动词,磨快,磨锋利
2.“达于犀牛”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达到犀牛的皮了
B.可以和犀牛皮等同看待了
C.可以穿过犀牛的皮了
D.可以达到犀牛皮的那样坚韧的程度了
【解析】对此句的翻译,可联系后文“孔子曰:‘……其入不益深乎?’”理解,“达于犀牛”应是“可以穿过犀牛的皮”。
【答案】 C
3.“何学之为”的译文为
【解析】准确翻译此句,一是注意“之”是助词,“为”是语气词,不译,二是注意宾语“何”前置,应按正常语序译出。
【答案】有什么东西可学呢?
4.对这段文字归纳得最确切的一项是( )
A.用连续对答手法说明孔子教学有方
B.用排比手法说明学习要讲求方法
C.用比喻手法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D.用对比手法说明子路怎样接受教育
【解析】这段文字中,孔子用了“狂马”“弓”“木”“栝”“镞”等一系列比喻,目的在于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