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思考题:作为我国司法的图腾和偶像,无论独角兽还是包青天,都把发现案件真实看作是头等大事,而包公的形象家喻户晓。
请就现代法律理念,谈谈你对包青天审判方式的理解。
答:现代法律理念的核心就是正义,这里的正义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司法正义指的是程序正义。
我国刑事司法的传统是重视案件实质真实的发现,对于程序正义并不十分看重,只要刑讯的板子不是打在无辜者的屁股上,公堂上的“肉鼓吹”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当程序正义的观念传到我国之后,对包青天式审判方式质疑的人日益增多了。
早在1989年,张国风先生就认为包青天的审判方式学不得;1999年詹文凯先生也对包青天的审判方式提出质疑:“社会上许多人对司法的期待,仍停留在包青天式的问案方式,侦察、审判一手包办,透过审判者的明查暗访,假以神力和恫吓,最后真相大白,迫使犯罪者俯首认罪。
然而古来审判者如戏剧中包青天般天纵英明又有神力相助者究竟有几人?如果我们期待每个审判者都是包青天,而准许相同的办案手法和权力,这种手法和权力能确保不被误用和滥用吗?戏剧中许多的冤屈有包青天代为申解,但在现实中的冤屈真要苦苦等候包青天的出现吗?司法制度的设计如果采纳每个法官都是包青天的高标准,恐怕在正义的追寻过程中,会制造和隐藏了许多冤屈和不平。
”这里就涉及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两个标准,程序正义的标准是比较确定的,是比较绝对的,比较容易遵循;而实体正义的标准虽然是一个法律标准,但是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有一定的主观感受性。
审判具有绝疑的性质,审判不可能使双方都满意或者不满意。
而且这种满意和不满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怎么让败诉的人也满意,这就只能通过程序来解决。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司法公正,当然有一个实体审理结果是否公正的问题,但更大程度上,司法公正指的是程序公正。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反包青天式审判改革:法官由一个积极的角色变成了消极角色,诉讼的程序正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包青天那套主动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审判方式逐渐不受重视了。
但是,包青天审判方式中那代代相传的注重案件真相的传统未必是坏东西,审判方式改革应当以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为目标;如果矫枉过正,无视实质真实的重要性,把实体正义当作敝屣丢掉,诉讼就变成一场只问输赢不问是非的游戏,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徐昕思考题:我国明朝陈仲琳的《封神演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奥地利卡夫卡的《审判》等都是中西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请任选一部,选一个视角,谈谈其中蕴涵的法文化。
答:我选择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主要来谈一下《荒凉山庄》所揭露的英国司法体制的黑暗。
《荒凉山庄》主要说的是英国古老的大法官庭,它是司法体制顢頇、邪恶、无能的象征。
狄更斯早年曾在律师事务所当过见习生,对法律体系的虚假不义,律师假借公义之名而行讹诈、欺瞒之事早有了亲身的体验,并在他以前的作品里陆续提及,但在这部作品里则做了全面的揭露。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荒凉山庄》乃是第一本“法律小说”。
小说一开始,狄更斯就细细描述伦敦的雾,这雾就是司法的象征,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
在小说里,英国的大法官庭受理了一桩遗产诉讼官司,法官和律师们围绕着这个案子,像兀鹰般的用诡辩、拖延等各式各样的方式,分享着这个案子的利益,最后纠缠数十年,期待从这个案子得到遗产利益的,死的死,疯的疯,案子在耗尽了遗产后,才自动永远结束。
而除了这起遗产官司外,它还派生出了另一条轴线,那就是一个戴洛克男爵的妻子,早年曾经失足,与一个上尉军人生下私生女艾瑟·萨莫森。
艾瑟·萨莫森纯真善良,后来和一对表兄妹被与该遗产案有关的荒凉山庄主人约翰·詹狄士收为被监护人。
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男爵夫人的私生子丑闻被那一群律师得知,他们并不只是为了邪恶的好奇,而是要藉此来对男爵夫妇威胁图利。
在整个过程里,他们无所不为,包括整死了无辜的流浪少年,藉着挑拨分化而剥夺了许多人的权利,最后是其中的一名律师被他所利用的人杀害,男爵夫人离家出走,死于风雪中,而那起遗产官司也因诉讼标的被完全耗光而自动结案。
《荒凉山庄》里有关司法和律师为恶的这个部份,狄更斯其实已展现出无比的透视力。
在这里他看到了司法权力在自我不断生产后,已自动的成了一匹邪恶的怪兽。
它肆无忌惮的吞噬着一切与它有关的人与事,那是一种体制化之后的暴力与邪恶之源。
狄更斯对司法和律师为恶的那些精准描述,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体制性邪恶,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司法体制的黑暗。
徐昕思考题:“法不责众”这条谚语是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
在法理上其实不存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在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对这条谚语的争论不断,请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法不责众的字面意思是法律不惩罚大多数人。
法不责众是制定法律的一个原则,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不去犯法,而不是等他人犯法后再去惩罚。
法律贵在具有可操作性,令易行,禁易止。
如果所立之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说明所立法律本身有问题!需要修改。
因为惩罚总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针对大多数的。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家族世袭制的国家政权形式,是“家天下”时代。
当大家都在莫名其妙地犯着类似错误的时候,就说明了当时的法律不健全,或者是将封建帝制凌驾于法律之上了,因而就派生出了为那个掌握政权的家族而建立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必然是有缺陷的。
于是,当大众都在犯类似错误的时候,说明了某种隐含着的道理,就是家族式国家法律制度中对皇族的维护是必须的,因而就当时的国家法律规范来说,民众的行为如果触及到了皇族的某种隐衷的话,官府中的官员们也只有按照当时的法律制度行事,又不能过分侵犯大众的权益,于是,就不得不采取了“法不责众”的态度,将大众的错误忽略掉,目的还是为了皇族的更大利益。
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从本质上说,一切法律都由人民作主制定,并且由人民监督执行,而履行法律职责的,也是人民大众——包括了任何人在内的人民大众,无论他或她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担负着什么级别的责任与义务。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人民大众共同制定的是比较完美的、健全的,因此,任何人触犯了法律,不管这些人究竟有多少,都是应该接受国家法律的相应制裁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尚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需要进一步健全,没有什么不该惩罚地错误或罪行。
所以说“法不责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让社会得以和谐,正义得以伸张,法律尊严得以保护,就要从根本上铲除“法不责众”的“保护伞”,从观念上消除“腐败同盟”的思想支撑点,切实加大依纪依法监督力度,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只要是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无论是谁,无论涉及多少人,都应该严惩,绝不姑息。
徐昕思考题:以自己看过的一部影片为例,从法律文化角度谈谈该电影背后的法律文化内涵。
答案提示:大家可以将课本上提到的秋菊打官司、刮痧、守法公民、失控的陪审团、政律俏佳人5部影片中的任何一部的法文化内涵做一个总结。
答:从电影《刮痧》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法院在解决家庭和青少年问题时并不非常适当,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运作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
近年来,为了因应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中国法院在内部设立了各种专门法庭,比如知识产权法庭,反倾销法庭等,这不失为一个折中办法,但由于司法独立问题没有解决,中国法院的声誉并不乐观。
外国商人往往不愿意选择中国法院为管辖法院。
你要根据这个电影写论文,其实可以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来写,等同于你的中外法律文化制度的差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涵盖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
大陆法系的代表有德国、法国、中国等;而英美法系则当然以英国和美国为其代表。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间的不同点的比较,一直都是比较法学家们所热衷的话题在大陆法系中,诉讼可以有间隔地划分为多次的审理。
因而,对于一方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出人意料的观点或证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下一次的法庭审理中提出进一步的证据予以反驳。
而在英美法系中则大不相同,由于采取的是一次性的审理,律师为了防止同样的事情发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论点和证据想清楚,还必须了解对方的论点和证据。
因为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判中,如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证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轻易地要求休庭。
这就使得律师必须在开庭之前会见他的证人,以搞清楚他们会在法庭上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对于这种行为,德国的律师却认为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4]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经常有出人意料的结果,为什么那些能在法庭上以一己之力翻云覆雨的律师总是受人尊敬。
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庭审理却总是给人按部就班的感觉,而显得不够精彩,律师很难有非常精彩的表现。
既然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采用一次性审理的模式,那么法官的作用如何呢?在审判开始之前,律师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而法官对于争议的问题和有关的证据却极不清楚。
据认为,法官靠律师通过口头陈述提供全部必要的事实和法律。
[5]我们都知道,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庭上,律师独立地决定传唤哪些证人、提问证人。
每个证人都是被一方提问之后,再由另一方进行反提问。
提问证人也是律师智慧的体现,出色的律师常常能使对方证人的证词不可信,而无法被法官或陪审团采纳,从而失去了证据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