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1.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CA.主体和客体.权利和义务2.3.4.5.6.7.8.C.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A.权利和义务C.物和行为我国社会主乂法律的渊源中有行政法规B、行政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社会主义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A.自治区、自治县C.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BA.人民代表大会C.民主集中制.主体、权利和义务.法人和自然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民事法规D、土地法B.D.)B.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自治地方是指(BB.D.自治区、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制自治州、自治县自治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C )A.少数服从多数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D.集体行使职权平等原则国家的性质是指国家的(A)实用法律基础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法律渊源:指法的创制方式和法的外部表现形式,也称法的“形式深渊”或“效力深渊”4、宪法: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大法的法律规范总称。
5、司法解释:广义的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工作和诉讼程序中对法律的阐释,狭义的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就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制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二、单项选择题百度文库A.权力机关B.行政机关多项选择题 权利与义务统一性的含义是( BD )A. 权利人享受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B. 不能一方只享受权利,另一方只承担义务C. 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联系的D. 权利和义务必须完全等同 违法的种类有(ABCD )A. 犯罪B .民事违法C.行政违法D .违宪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ABCD )A.法律 B .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A. 宪法的名称B. 宪法序言、总纲C.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D. 国家机构E. 国旗、国徽、首都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有( ABCD )A.言论自由B. 出版自由C. 游行、示威自由D. 集会、结社自由E 罢工自由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包括: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AD )。
\/A.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B. 公民的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C. 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不受侵犯D.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不受(BDE ) 的干涉9. 10.三、1.2.3. 4.5.6.7.C.政权组织形式的民主与否D. 国家整体同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B )B.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行使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是 (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C.最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我国现行宪法在结构上由 (BCDE )诸部分组成百度文库C.法律监督机关D. 社会团体E. 个人8.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ABCE )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A.建议B.控告C.申诉D.揭发E. 检举9.根据我国现行选举法的规定,(ABC )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B .不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C.外国人D. 被判刑劳动改造的人E. 被劳动教养的人10.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BC )作用。
A、规劝和号召B、指引和教育C、评价和预测D强制E、借鉴和仿效四、问答题1. 简述法律关系的特征和要素。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集合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构不成法律关系。
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2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 、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2. 简述我国的法律渊源1、宪法2、法律(狭义),例如刑法,民法通则这样具体的3、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4、地方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地方规章)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特别行政区的法7、国际条约(经认可的)实用法律基础平时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百度文库2、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在行使职权时违法, 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机关作为赔 偿义务机关对造成的损害履行赔偿义务。
3、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指的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 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2. 共同犯罪: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3.累犯:累犯是指判处有期徒刑服刑期满或赦免后, 在一定期限又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
二、单项选择题以下( D)的行为,不属于行政行为。
1. A.吊销执照 C.制定规章2.D.B. 征税发布天气预报某市人民政府制定一规章,授权市政府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治理乱设摊点问题,并明确市综合治理委员会直接主管该办公室工作。
高某因私自设照相点被市场管理办公室罚款500 兀,咼某不服,欲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本案复议机关是谁A. 市人民政府B.市综合治理委员会 C. 市政府市场管理办公室D.省综合治理委员会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然是(B. 各类社会组织 A.公民)C .各类国家机关D.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4.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有违纪行为的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是(5.6.7.8.A.警告B. 记过C. 免职 D .开除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所采取的原则是(A.从旧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B.D.从新原则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A. B. C. D. 一律适用我国法律从新兼从轻原则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如果其本国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 ,一律适用我国刑法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各个客观事实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BA.犯罪的时间和空间 C.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某甲利用会计职务之便贪污了单位的现金 2万元,单位组织并未发现,某甲在法律威慑下,主动向单位交回全部赃款,甲的行为构成( D )A. 犯罪预备B. 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 犯罪既遂9.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A )A.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0. 我国《刑法》规定的十类犯罪是根据犯罪的( B )进行分类的A. 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三、多项选择题(2分X 10题,20分)1.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是(ABC )。
A.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B. 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C. 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D. 各种行政法律关系均由行政法典统一进行调整2. 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公务员依法享有的权利是(BCD )A. 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B. 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C. 对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D. 依法辞职3. 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以下效力(ABCD )A.确定力B. 溯及力C. 拘束力D. 执行力4. 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有(ABCD )A.主体合法 B .权限合法C.程序合法 D .内容合法5.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ABC )A.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相当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 类推适用原则6. 我国《刑法》对犯罪作了明确规定,犯罪具有的基本特征是:行为具有(ACD )A.社会危害性B. 违反法律性C.刑事违法性D. 应受处罚性E. 应受刑罚惩罚性7.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ABC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A. 抢劫罪B. 故意杀人罪C.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D. 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货币罪8. 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BC )判处刑罚A. 主管人员B.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C.其他直接责任人员D. 责任人员9.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的下列权利(ABCD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和权利C. 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D. 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10. 适用假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D )A. 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 服刑达到一定期限C. 犯罪分子有严重疾病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关押D. 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四、简答题(10分x 2题,20分)1 •简述行政赔偿范围中国家不承担赔偿的情形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国家不可能为公务员的任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都承担赔偿责任。
二、因受害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所说的法律应该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不包括法规、规章。
2、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一、起因条件。
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
(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2)不法侵害并非限于犯罪行为。
不法侵害的范围。
就该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
二、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事前防卫和时候防卫。
三、对象条件。
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能及于第三者。
四、主观条件。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即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五、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