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培养学生在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样,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怀念》吗?课文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史铁生本人,他在21岁那年因病不幸双腿瘫痪了,在母亲的引导、鼓励下,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的身体缺撼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他从绝望的深渊走了出来,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史铁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能正视风雨,就见不到彩虹;每一棵能经历逆境的小草,都能长成苍天的大树。

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桃花心木》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

那么,林清玄在《桃花心木》中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

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板书:种树)2.默读课文,了解“种树”。

(1)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

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2)课文中哪个短语最能说明种树人浇水的特点?(板书:没有规律)(3)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他怎么个没规律?(4)引读4——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奇怪、疑惑不解的语气。

引读:看到种树人的举动,作者感到奇怪,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更奇怪的是——(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从这几个“有时”中,你体会到什么?3、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

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吧。

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许多问题,看——出示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它该不会枯萎了吧?”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疑问。

4、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谜团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种树人,看他是怎样说的?三、感受种树人的用心良苦1、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12、13自然段。

2、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不急着回答,请“各位种树人”再认真读读这两段,精心地准备一下。

3、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问呀?(1)教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这位老大伯,您很忙吧?教师:那您怎么不每天来给桃花心木苗浇水?为什么每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呢?教师:如果你每天都来浇水,而且浇一定量的水,树苗不是能长得更好吗?(2)教师(走到另一位同学面前):我能向您请教个问题吗?“唉,我说你这个种树人也真是的,既不按时,也不按量给树苗浇水。

你瞧,你瞧,树苗都枯萎了,难道你不后悔吗?”(3)教师小结:原来你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是为了让树苗在不确定中生长,没有依赖的心,好长成百年大树。

听了你的话,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种树人。

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我真不该养成依赖的心,我不能长成百年大树了。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我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谢谢你,种树人,我一定会长成百年大树,造福人类。

)四、感悟育人道理1、你们懂了,树木也懂了,那么作者呢?他懂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第14小节。

2、自己再默读这段话,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出思考的痕迹。

可以在小组内将批注进行交流。

3、学生结合批注说出自己的感悟。

理解这里的“不确定”指什么。

指导学生明白这里讲出了育人的道理——要告别那种一切依赖于别人的生活,从小就去经风雨,去经受艰苦的磨练,从而培养自己自主,自立的品格。

小结:作者不只懂得了种树的道理,他还知道了育人的哲理,他可真是一个有心人哪!4、指导朗读。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好这段话?学生可能会说:⑴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说这番话时,用激动的语气读。

⑵作者感悟出种树人的想要说的话,内心无比自豪,用骄傲的语气去读。

⑶作者说的这段话包蕴着深刻的道理,他也像一位长辈在教育着我们,我觉得应该用劝勉的语气去读。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了这一篇课文,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你想到了什么?是否也想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你的父母或身旁的人说点什么?大家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

六、总结:生活的路途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是只要我们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们就能经得起任何磨难与挫折。

生活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读了再读,却一生也读不尽。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用心写好自己的人生之书,使我们无愧于今生今世!板书设计:种树————————→育人找到水源经住考验拼命扎根独立自主长成大树早日成才教后反思:《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桃花心木》这一课,我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来教,而是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学生很快能找到在第十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

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

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

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

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6北京的春节学习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从而去使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师:2013年的春节离我们已两个半月了吧!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生听音乐看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

(生交流)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来读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预习时候圈画住的生字新词读准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停留多读几遍,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三.检查预习1、师:同学读书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

通过初读和以前的预习,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2、出示生字词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变红色的字,你们不但要把它们的字音读准还要会正确书写,边读边记一下。

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难字读音指导难字书写(熬、逛)四.指导难读段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谁来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交流。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热闹、喜庆、忙乱、团圆)师: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腊月初旬——正月十九)师:啊呀,北京的春节持续时间可真长。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同桌互相合作,边读边做上标记。

开始。

指生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师: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风俗习惯。

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文章真是条理鲜明,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些日子,略写了哪些日子?(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六.自读自悟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般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这四个节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日子,细细品味这热闹、忙乱、喜庆又团圆的春节,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把我们过年的习俗与他们比较一下,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提出来。

1.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2.小组交流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年味”。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这欢庆、吉祥、热闹的春节同时去感受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

二、整体回顾课文内容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几天?2、教师随机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3、回顾重点内容:出示文中介绍这四个节日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读深悟,朗读展情,体会写法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在整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其他的节日,这样你们会了解的更多。

设计意图: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写法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