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8模板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8模板

临终护理概述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一)濒死的定义濒死即临终。

指病人已经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然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因此濒死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的定义死亡是指个体的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

二、死亡标准(一)传统死亡标准将心跳、呼吸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已经沿袭数千年。

(二)脑死亡标准目前医学界人士提出新的比较客观的标准,这就是脑死亡标准。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不可逆的脑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出的脑死亡标准是:1.无感受性及反应性。

2.无运动、无呼吸。

3.无反射。

4.脑电波平坦。

上述标准24小时内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即可作出脑死亡的诊断。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死亡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一)濒死期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

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极度衰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的功能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潮式呼吸及间断呼吸。

濒死期的持续时间可随病人肌体状况及死亡原因而异,猝死等病人可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层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限,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

(三)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此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

随着此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即尸冷、尸斑、尸僵等;晚期尸体现象,即尸体腐败等。

1.尸冷是最先发生的尸体现象,死亡后因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低称尸冷。

死亡后尸体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一般死后10小时内尸温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1℃,10小时后为每小时0.5℃,大约24小时左右,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2.尸斑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由于地心引力的缘故,血液向身体的最低部位坠积,该处皮肤呈现暗红色斑块或条纹称尸斑。

尸斑出现时间是死亡后2~4小时。

若病人死亡时为侧卧,则应将其转为仰卧,以防脸部出现尸斑而颜色改变。

3.尸僵尸体肌肉僵硬,并使关节固定称为尸僵。

形成机制主要是死亡后肌肉中三磷酸腺苷,即ATP不断分解而不能再合成,致使肌肉收缩,尸体变硬。

尸僵一般在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展到全身,12~16小时展至高峰,24小时尸僵开始减弱,肌肉逐渐变软,称尸僵缓解。

4.尸体腐败死亡后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的过程称为尸体腐败。

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

死者生前存在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各种细菌,可在死亡后在尸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体外细菌也可侵入人体繁殖,尸体成为腐败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

尸体腐败常见的表现有尸臭、尸绿等。

尸臭是肠道内有机物分解从口、鼻、肛门溢出的腐败气体。

尸绿是尸体腐败时出现的色斑,一般在死后24小时先在右下腹出现,逐渐扩展至全腹,最后波及全身。

临终关怀一、临终关怀的概念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二、临终关怀的发展现代临终关怀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桑得斯博士1976年在英国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从此以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

1988年7月我国天津医学院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

以后,沈阳、北京、南京等多省都相继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三、临终关怀的研究对象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探讨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政策学、法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学科。

四、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和理念1.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1)临终关怀专门机构。

(2)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

(3)居家照料。

2.临终关怀的理念(1)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临终关怀是针对各种疾病的末期、晚期肿瘤,治疗不再生效,生命即将结束者,对这些病人不是通过治疗使其免于死亡,而是通过全面的身心照料,提供临终病人适度地、姑息性治疗,控制症状,解除痛苦,消除焦虑、恐惧,获得心理、社会支持,使其得到最后安宁。

(2)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重点,而以丰富病人有限生命,提高其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为宗旨,提供临终病人一个安适、有意义、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让病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有清醒的头脑,在可控制的病痛中,接受关怀,享受人生的最后旅途。

(3)尊重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临终病人是临近死亡而尚未死亡者,只要他没有进入昏迷状态,就仍有思维、意识、情感,仍有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医护人员应注意维护和保持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临终照料中应允许病人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保留个人隐私权利、参与医护方案的制订等。

(4)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在对临终病人全面照料的同时,也提供临终病人家属心理、社会支持,从而获得接受亲人死亡事实的力量,坦然地面对死亡。

使病人家属既为病人生前提供服务,叉为其死后提供居丧服务。

临终病人的护理一、临终病人生理变化及护理(一)评估1.感知觉、意识改变表现为视觉逐渐减退、到视力消失。

眼睑干燥,分泌物增多,瞳孔放大,听觉常常是人体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

意识改变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2.肌肉张力丧失表现为尿、便失禁,吞咽困难,无法维持良好舒适的功能体位,肢体软弱无力,不能进行自主躯体活动,脸部外观改变呈希氏面容,即:面肌稍瘦、面部呈铅灰色、眼眶凹陷、双眼半睁、下颌下垂、嘴微张等。

3.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脱水、口干等。

4.循环能力减退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大量出汗,四肢发绀、斑点,脉搏快而弱、不规则或测不出,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心尖搏动常为最后消失。

5.呼吸功能减退表现为呼吸频率由快变慢,呼吸深度由深变浅,出现鼻翼呼吸、潮式呼吸、张口呼吸等,最终呼吸停止。

可出现痰鸣音及鼾声呼吸。

6.疼痛表现为烦躁不安,血压及心率改变,呼吸变快或减慢,不寻常的姿势,疼痛面容。

如:五官扭曲、眉头紧锁、眼睛睁大或紧闭、双眼无神、咬牙等。

7.临近死亡的体征各种反射逐渐消失,肌张力减退、丧失,脉搏快而弱,血压降低,呼吸急促、困难、出现潮式呼吸,皮肤湿冷。

通常呼吸先停止,随后心跳停止。

猝死病人常心跳先停止。

(二)护理措施1.促进病人舒适(1)维持良好、舒适的体位,加强皮肤护理(2)重视口腔护理,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2.营养支持(1)主动向病人和家属解释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的原因,以减少焦虑,取得心理支持。

(2)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等便于病人吞咽的饮食。

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病人营养供给。

(4)加强监测,观察病人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

3.促进血液循环(1)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皮肤色泽和温度。

(2)病人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但水温不宜超过50℃。

(3)注意皮肤清洁、干燥。

4.改善呼吸功能(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2)神志清醒者,采用半卧位以扩大胸腔容量,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呼吸困难。

昏迷者,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3)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4)视呼吸困难程度给予吸氧,纠正缺氧状态,改善呼吸功能。

5.减轻感觉与知觉刺激(1)提供安静、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有一定的保暖设施、适当的照明的环境,避免因病人视觉模糊产生害怕、恐惧心理,增加安全感。

(2)及时用湿纱布拭去眼部分泌物,病人眼睑不能闭合时可涂金霉素等眼药膏或覆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防止角膜干燥发生溃疡或结膜炎。

(3)护理中应防止在病人周围切切私语,以免增加病人的焦虑。

可采用触摸病人等非语言交流方式,配合柔软温和的语调、清晰的语言交谈,使临终者感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并不孤独。

6.减轻疼痛(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

(2)协助病人选择减轻疼痛的最有效方法。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把握好用药的阶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式,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3)适时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松弛术、音乐疗法、催眠意象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针灸疗法、生物反馈法等。

(4)护理人员采用同情、安慰、鼓励方法与病人交谈,稳定病人情绪,并适当引导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一)评估当一个个体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复杂的。

心理学家罗斯博士提出临终病人通常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

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1.否认期病人得知自己病重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是“不,这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以此极力否认、拒绝接受事实,他们怀着侥幸的心情四处求医,希望是误诊。

这些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以使病人躲避现时的压迫感,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面对死亡。

这段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能很快停止否认,而有些人甚至会持续地否认直至死亡。

2.愤怒期当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时,病人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产生“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的心理,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3.协议期病人愤怒的心理消失,接受临终的事实。

病人为了尽量延长生命,作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的心理。

此期病人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

4.忧郁期当病人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协商无法阻止死亡来临,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好吧,那就是我”,出现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由他喜爱的人陪伴照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