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抢劫罪2021字篇一:毕业论文抢劫罪的认定与量刑抢劫罪的认定与量刑抢劫罪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历来为我国刑法重点打击。
现实生活中,常见多发,且情形复杂。
《刑法》第263条对此作了一个较具体的规定。
但由于立法对文字简明性、概括性的要求,使得法条不可能明确而全面地表述所有实际情形。
对于抢劫罪的许多方面,历来多有讨论,而对于搞公安工作的同志来讲,罪与非罪,因为涉及是否需要立案、采取侦察措施、提请逮捕、起诉等问题,因而是个首要问题。
本文试选择几个对定罪量刑有着重要影响且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讨论,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一、社会危害性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一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且受到刑罚的惩罚,其根本原因是这一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构成是社会危害性的外在法律体现。
一般地,行为如果符合犯罪构成,那么这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达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这一行为就构成犯罪,具有刑罚应罚性。
但实际情形并不总是这样简单。
犯罪构成要件只不过是从纷繁芜杂的实际犯罪情形中概括、归纳出来的,是决定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主要方面,并非全部。
许多不为犯罪构成所包括的方面,诸如犯罪的动机、情势的需求(如国家根据社会治安形式的变化在不同时候采取从重或从轻的刑事政策)、实际情形的变化(如投机倒把行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与市场经济年代罪与非罪的变化)等等方面都会影响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危害性。
有许多行为,从犯罪构成要件上看,是完全具备的,但一旦综合考虑行为的方方面面,其社会危害性就减低而不够刑罚标准。
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形的实际存在,为了尽可能准确到做到罪刑相适应,保证刑罚预防目的的实现,《刑法》在总则第十三条赋与执法者自由酌量的权力:“......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顾及行为是否具备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而不综合考虑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出现许多不妥的地方。
如:因为抢劫罪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因此《刑法》没有象盗窃罪一样对财物数额作出要求,而且年满14周岁以上的公民都可成为犯罪主体。
司法实践中,对一些青少年,甚至是刚满14周岁的在校生,以轻微的暴力行为(如打几个耳光,踹几脚)向同学索要几元钱的行为,一律以抢劫罪刑拘、逮捕、起诉。
从犯罪构成角度看,这样的行为无疑是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的,但司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分析这些特殊情况是否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还应根据一般的社会常识及公众心理,分析这样一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否达到或接近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
抢劫罪的最低刑期是三年有期徒刑,如果类似本文列举的这样的行为都以抢劫罪定罪判刑,笔者以为,无论是从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这个刑事政策角度,还是从刑罚追求罪刑相适应,以期达到预防目的这个角度讲,都是不妥的。
而且,虽然在刑法分则里面,没有对抢劫罪的财物数额作出一个下限规定,但刑法总则第九条关于罪与非罪的规定,无疑对刑法分则是有指导意义和法律束缚力的。
当然,对于某些所抢财物数额虽小但手段较严重的行为,则是依法应予严惩的。
抢劫罪侵犯的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
只有对这两种权利的侵害程度的综合,才能说明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二、暴力手段的下限问题与“财物数额不是抢劫罪成立的必备要件”这一共识相反,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于暴力行为的上下限问题,各人理解不一。
暴力行为的上限即“以暴力手段实施抢劫致人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杀人,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争论后,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行为人把故意杀人作为当场劫取财物的一种手段行为,则以抢劫罪而非故意杀人罪定罪判刑。
但对于暴力程度的下限问题,学者文章论述不多,实际工作的同志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前苏联、日本、北朝鲜等国都明确规定暴力行为的程度必须达到“危及被害人生命与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等程度[1]。
但无论是这些国家,还是对此法无明文规定的中国,理论界是存有不同见解的。
笔者认为,不应规定暴力程度的下限,理由如下: (一)抢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
两种权利的被侵害程度对于说明某一抢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而言,具有相等的意义。
认为财物数额可以没有下限而暴力程度需要下限,这是没有道理的。
(二)以暴力劫财的本质特征是:以暴力为手段行为,意图使被害人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从而达到当场劫财的目的。
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意图以此暴力行为达到当场取财的目的,而且客观上实施了暴力劫财行为,就符合抢劫的本质特征,而不问这一暴力是否足以危害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他人的反抗。
而且每个被害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
有些时候,较重的暴力行为不一定能危及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而有些时候较轻的暴力却能够做到。
如果认为暴力程度一定要有所谓的下限,那么,前者不成立抢劫罪而后者成立,这显然是荒唐的。
(三)轻微的暴力劫财与胁迫劫财的社会危害性相当。
胁迫的暴力内容,不管有多严重,它毕竟只是一种现实可能性,末造成实然的人身伤害结果。
轻微暴力虽然程度轻微,但毕竟已造成实然的伤害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哪怕最轻微的暴力行为都要比胁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
前者定性为抢劫,而后者不定为抢劫,没有道理。
(四)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如果承认暴力程度下限的存在,则因为轻微暴力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易造成执法者理解不一,而导致执法混乱。
当然,在理解“暴力程度没有下限”的时候,跟理解“财物数额没有下限”一样,除了考察这两者本身,还应综合这两者来判断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三、不作为的胁迫与暗示的胁迫劫财是否构成抢劫罪。
(一)对于胁迫的传统理解,如暴力一样都是一种积极作为。
但不作为同样可以成立胁迫。
实际情形中,也常常存在通过不作为的胁迫当场取财的情形。
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1.因自然力或被害人自身原因,被害人处于人身危险状态,有法定救助义务的人以不救相要挟,意图取财。
如值班医生对于生命垂危的病人以不救护相要挟,要求病人或其家属亲友当场交付财物。
2.因行为人的原因使被害人处于人身危险状态,行为人以不救助要挟取财。
这种情况又有两种表现:(1) 行为人主观上一开始就计划好以此为手段劫财,客观上积极实施某种行为使被害人人身处于危险状态,然后以不作为相要挟.这实际上是一种作为的要挟。
(2) 行为人的行为使被害人处于人身危险状态后,临时起意,以不救助要挟图财。
如行为人把一盲人带上独木桥后突然起意图财,并以不救助要挟盲人.3.因自然力或被害人自身原因,被害人处于危险状态,无法定义务的人以不救助要胁取财。
4.4.除了第三种情况,因为行为人不存在法定救助义务,无义务则无犯罪,其要挟取财行为属于道德、政纪、党纪而非刑法调整范围,所得财物应作不当得利返还之外,前两者情况笔者认为应定为抢劫罪。
理由如下:(1) 对胁迫的传统理解并不能作为司法实践的法律根据。
只有现行法条规定才是定罪判刑的唯一法律根据。
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之分,胁迫便有作为的胁迫与不作为的胁迫之分。
法条并没有明确否定不作为的胁迫,如果只因实际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传统理解,便排除法条并不明确排除的不作为胁迫,这是于法不符的。
(2) 不作为的胁迫劫财具有与作为的胁迫劫财相当的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譬如医生对一生命垂危病人实施手术,在开膛剖腹之后,突然以不继续手术要挟取财。
病人在此种情况下,生命已危在旦夕。
医生的这一种不作为已严重危及了该病人的生命安全。
其家属亲友百般无奈之下,奉以钱财,公民的财产权又受到侵犯。
该医生此种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难道低于虽以暴力相威胁,但并末造成实然性人身伤害后果的作为胁迫劫财吗?(3) 以不作为的胁迫当场取财之所以成立抢劫,最关键的原因是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本质特征。
实践中,往往对上文所举例子定为间接故意的杀人或索贿等罪。
都没有准确反映出此种犯罪行为对公民财产权与人身权双重客体的侵害以及不作为的胁迫与当场劫财之间手段与目的的内在联系。
因此定性都不准确。
(二) 对胁迫的另一个一般理解是胁迫方式的明示性,如行为人以语言明确表示暴力内容并要求被害人交出财物。
但暗示的胁迫取财是否构成抢劫呢?笔者以为,这需要分情况不同对待:1.行为人以暗示胁迫当场取财,而被胁迫人并未交付财物。
这一种情况,要么是行为人暗示手段不足以传达胁迫内容,要么就是虽然暗示手段足以传达胁迫内容,但因为对被害人产生的精神控制不足以达到令其不敢不交出财物的程度。
这两种情况,虽然都符合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但因为对被害人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所造成的危害都较轻微,以不定抢劫罪为妥。
当然,如果行为人的暗示胁迫手段较为严重,尽管被害人并未交付财物,也应以抢劫罪论处。
2.行为人以暗示胁迫意图当场取财,而被害人因精神恐惧而当场交付财物.笔者以为,应以抢劫罪论处,理由如下:(1)胁迫劫财是行为人通过胁迫手段,使被害人产生精神恐惧而不敢反抗,当场交付财物的行为。
刑法条文并没有排除暗示胁迫手段的存在。
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抢劫故意,客观上实施暗示的胁迫手段,而且从被害人交付财物这一情节来看,这一种暗示的胁迫手段对被害人产生的精神强制已达到使其不敢反抗而当场交付财物的程度。
因此,完全符合胁迫劫财的本质特征。
(2)明示跟暗示,只不过是胁迫内容的方式不同。
暗示只是相对于明示来讲。
行为人以劫财为目的,而且达到了这一目的,那么,这一种暗示无论如何,都是足以传达暴力威胁内容的。
因此,暗示跟明示,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3)从实际情形看,存在大量的以暗示胁迫劫财的方式。
曾有过这样的案例:以曾某为首的五人团伙,经常在温岭市泽国镇对外地打工者敲诈勒索,暴力抢劫。
某日,曾某等人看到江西籍小工李某,曾某提出抢点钱用用。
团伙五人遂一言不发上前围住李某。
李某知道曾某等人向来敲诈,抢劫,无恶不作,也知道曾某等人此次的用意,因惧怕招其殴打,只好拿出五十元钱交于曾某,遂得以解围。
此案温岭市检察院认为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
笔者认为不妥。
如果类似这样的暗示胁迫劫财都得不到处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权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而且有些狡猾的犯罪分子还会钻法律的空子,千方百计变明示的胁迫为暗示的胁迫,借以逃脱打击。
(4)值得一提的是新《刑法》在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作出新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即抢劫罪)定罪处罚。
在制订本条时,就有人提出异篇二:法律及案件分析课作业论文-抢劫罪切勿恶念生——浅谈对抢劫罪的学习认识姓名:学号:学校专业:联系方式:1、案件概述2021年春节期间,末日半夜,犯罪嫌疑人刘亚宾于当晚醉酒并强行进入受害人李伟一家,尔后持械对刘伟一家进行抢劫,并致使受害人李伟妻子高小菲受伤,虽然刘亚宾抢劫钱财金额较少,并且中途返还受害人一家一部分金额,但抢劫罪名依然构成,最终法院以抢劫罪判处作案人刘亚宾有期徒刑12年,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高小菲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