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注安案例分析学习笔记一、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火灾、灼烫、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其他伤害;坍塌、中毒和窒息、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淹溺、瓦斯爆炸、火药爆炸、冒顶片帮、透水、放炮。
二、事故分类:1、死亡判定(3-10-30).2、重伤判定(10-50-100)。
3、直接经济损失(1000-5000-1个亿)。
4、死亡时间追加为30天,交通、火灾7日。
三、事故报告的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的简要经过.3、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四、事故调查的程序:1、成立事故调查。
2、事故现场抢救处理。
3、事故有关物证的搜集。
4、事故事实材料搜集。
5、事故认证材料的收集.6、事故现场摄影、录像;7、事故现场图的绘制。
8、事故原因分析.9、编写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10、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归档。
五、事故调查组的职责:1、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六、事故分析原因:人、物、管理缺陷、生产环境。
分析步聚:1、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落实整改措施、不重视安全工作,忽视安全管理.2、违章指挥、违规作业.3、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或教育培训不够.4、作业现场混乱或劳动组织不合理.5、有关部门未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6、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7、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
七、事故分析的间接原因: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2、教育培训不够.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缺乏检查、指挥错误。
5、无操作规程。
3、未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对隐患整改不力。
八、事故性质的确定1、责任事故;2、非责任事故;3、自然事故;4、技术事故。
九、事故责任1、主管生产负责人违章指挥;2、操作人员违规作业(无证上岗或未经专业培训);3、发现违章行为者未制止违章行为;4、法定代表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事故隐患没有认真整改。
十、整改防范措施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杜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3、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4、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5、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加大安全投入;6、制定并落实应急预案。
十一、事故教训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2、是否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5、安全培训教育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6、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否到位;7、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8、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9、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
十二、技术措施:1、去掉危险源;2、去掉危险存在的条件;3、去掉引发条件;4、保护潜在的受害者。
十三、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主要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十四、事故发生应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1、应选择本质安全性能好的相关设备;2、在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装置;3、施工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4、配备防止事故伤害的必要的防护用品;5、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发现设备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6、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7、制度针对事故的应急预案。
十五、在使用特种设备时应遵守的安全规定:1、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2、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3、按规定在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登记。
4、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5、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6、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7、按规定进行特种设备的报废注销;8、编制特特设备应急救援预案;9、、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0、做好使用前的试运行的例行检测;11、做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12、做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十六、救援设备:1、通讯设备;2、报警设备;3、个体防护设备;4、相关数据及所需技术资料;5、各种急救和救援设备。
十七、应急程序应包括哪些内容:1、可能出现的灾害种类;2、明确可能发生灾害的装置、设备或场所及灾害的后果;3、重点预防部门的防灾器材配备情况相关数据及所需技术资料;4、灾害应急机构及有关人员的职责;5、灾害初起时立即采取的措施;6、对内警报,对外通报和联络;7、疏散组织,不同风向是的疏散路线;8、重要记录和设备的保护剂危险物品的处理;9、救灾过程中应急人员应佩戴的防护用品;10、应急期间的必要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
十八、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3、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4、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5、有明确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6、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7、预案基本要求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8、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互相衔接。
十九、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1、成立工作组,以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2、资料收集,收集相关资料;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4、应急能力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二十、应急准备的不足原因分析:1、员工应急教育不够或培训不足;2、应急救援器材不足或防毒面具不够或防护面具不足;3、预案应急演习不足;4、未确保应急救援器材有效或应急救援器材不好使、陈旧;5、应急组织权限不明确或没有统一指挥或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二十一、事故中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应包括的内容:1、撤离的方式、方法;2、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3、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或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或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二十二、事故调查取证中主要资料和证据:1、发生事故单位名称和发生时间;2、肇事者和伤害者的自然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态、身份证);3、事故发生当天肇事者和受伤害者工作情况;4、事故发生地点内设备、物料位置图;5、设备损坏情况,现场残留物,破坏部件描述。
6、肇事者和受伤害者受伤情况描述,现场采取的救护措施;7、肇事者和受伤害者所在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或作用规程、操作规程)相关安全管理制……二十三、安全许可证需具备的条件: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5、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8、生产系统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12、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体系应急救援预案。
二十四、承包工程的安全管理要求:1、根据自身资质和能力,承包相应的工程;2、根据工程需要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出现责任和管理制度执行的真空;3、双方的安全管理责任要界定清楚;4、做好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核实和确认;5、开展有针对性较大或与正在生产运行设备区域有交叉的施工,设置专职的安全监护人员,防止发生意外。
二十五、特种设备:1、锅炉;2、压力容器;3、压力管道;4、电梯;5、起重机械;6、客运索道;7、大型游乐设施;8、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二十六、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1、防止可燃物,可以不用。
2、防止点火源,防止静电。
3、控制火灾爆炸的存在条件.4、控制传播。
二十七、防止电气伤害的措施:1、采用规定的供电系统。
2、尽量使用安全电压。
3、接零、接地保护。
4、电磁屏蔽。
5、漏电保护。
6、连锁保护。
7、安全距离。
二十八、机械伤害的措施:1、改进工艺、使用不易伤害的机械。
2、改进工艺,保证机械不能伤人。
3、使用机械限定使用范围、活动范围。
4、通过屏蔽或隔离手段防止物体飞出伤人二十九、高处坠落的措施:1、改进工艺,实现自动化、机械化。
2、在周边搭建防护层,降低坠落高度。
3、严格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等。
4、设置地面安全防护范围三十、车辆伤害的技术措施:1、控制车速。
2、加装防撞缓冲装置。
3、改进工艺,使用固定式设备。
4、安装明显的警示信号,包括声光信号三十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1、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汇报生产安全事故三十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责任: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和监控责任制;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职工发现和排查事故隐患;7、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出租的,应当现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责任;并对其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责任;8、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阻挠。
9、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报表报送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
10、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或的关人员应立即组织整改。
11、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13、对挂牌督办并责令停产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三十三、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是:1、按照《安全生产法》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