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柱色谱技术

3 柱色谱技术


A. ion-exchange chromatogram of papain hydrolysate by DEAESephacel anion-exchag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elution was performed at 1.3 ml/min of flow rate with a linear NaCl gradient

③吸附剂与流动相(样品)不发生化学 反应; ④吸附剂颗粒直径适宜,一般吸附剂的 粒径为100-200目或200-300目。 吸附剂通常应具备以下特征:对被分离 的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较高的 吸附选择性、机械强度高、再生容易、 性能稳定、价格低廉。

5.3.2.2常用吸附剂种类
1、活性炭: 含碳原料经碳化和活化后便成为活性炭。 是一类具有吸附性能的碳基物质的总称, 具有多孔结构和很大的比表面。 活性炭性能稳定,抗腐蚀,常用于食品 工业的脱色、脱臭、净化,也用于环境 保护中的三废处理等。
C. RP-HPLC pattern on a C18 column (4.0 ×250 mm) of active fraction Ⅳ-3 eluted on the HPLC. HPLC 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a linear CH3CN gradient (0-1.0 M) at 2.5 ml/min of a
5.3.4 吸附色谱的操作程序
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方式有薄层色谱和柱 色谱法。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均匀铺在玻璃上, 把待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合 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 的目的。

吸附色谱的柱色谱法是将分离样品均
匀加入到装有吸附剂填料的柱子内, 再以适当的洗脱剂洗脱以达到不同组 分的分离。具体如下:
5.3 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吸附色谱的固定相为吸附剂,吸附剂表面 的活性中心具有吸附能力。混合物被流动 相带入柱内,依据固定相对不同物质的吸 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称为 吸附色谱法。
5.3.1原理: 1、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 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 附剂表面的过程。 利用溶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吸附力(范德 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定向力以及氢 键)的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剂由载体和配位体组成。

a.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对非极性溶质在 水中吸附能力大于有机溶剂中的吸附能 力。 b.当(洗脱)溶剂的极性降低时,则活 性炭对非极性溶质的吸附能力随之减弱; c.从活性炭柱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溶剂 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活性炭吸附色谱应用实例

芙蓉菊寡糖片段的制备 芙蓉菊在我国广东民间用其水煎液防治糖 尿病,防治效果好。而关于芙蓉菊的药用成分, 还未见任何形式的报道。 柱层析是分离寡糖最有用的方法。常用的 手段是利用选择性吸附剂,如酸性硅胶和活性 炭,前者分离寡糖衍生物,后者分离游离态寡 糖。

(3)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原则



以硅胶或氧化铝为吸附剂的柱色谱分离极性较 强的物质时,一般选用活性较低的吸附剂和极 性较强的流动相,使组分能在适宜的分析时间 内被洗脱和分离。 如果被分离的物质极性较弱,则宜选用活性较 高的吸附剂和极性较弱的流动相,使组分有足 够的保留时间。 以聚酰胺为吸附剂时,通常用水溶液作流动相, 如不同配比的醇-水、丙酮-水及二甲基甲酰胺氨水等溶液。
(1)被测物质的结构、极性与吸附力 物质的结构不同,其极性也不同,在吸附 剂表面的吸附力也不同。 常见化合物的极性(吸附能力)有下列顺 序: 烷烃 <烯烃 <醚 <硝基化合物 <二甲胺 <酯 <酮 <醛 <胺 <酰胺 <醇 <酚 <羧酸

(2)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的洗脱能力主要是由其极性决定,强 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其洗脱 能力强,使组分的k值小,保留时间短。 常用溶剂的极性(洗脱能力)的顺序大体是: 石油醚 <环己烷 <二硫化碳 <三氯乙烷 <苯 < 甲苯 <二氯甲烷 <氯仿 <乙醚 <乙酸乙酯 <丙 酮 <正丁醇 <乙醇 <甲醇 <吡啶 <酸

2、硅胶
是一种坚硬、多孔结构的固体颗粒,分子 式为SiO2.H2O, 制备时用硫酸处理硅酸钠 水溶液使之生成凝胶,经水洗、除硫酸后 干燥即为硅胶。 硅胶易吸附极性物质(水、甲醇等),而 难于吸附非极性物质。


硅胶作为吸附剂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分 离范围广,能用于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 的分离,如有机酸、挥发油、黄酮、氨 基酸、皂甙等。
基本原理: 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不同离子时,样品组 分离子与流动相离子在树脂上产生竞争交 换,交换能力弱的离子易被流动相洗脱。

离子的交换能力可用选择系数表示。选择 系数大的离子交换能力强,保留时间长。 离子按选择系数的大小顺序洗脱出柱。
离子交换色谱的基本概念 (1)离子交换色谱的分辨率(Rs):峰与 峰之间的分辨率常常用于评价离子交换色谱 和其它色谱方法的结果。两峰最大值之间的 距离与两峰宽平均值间的比值。 Rs 表示的相对分离度,可以用来决定下一步 优化的必要性。 分离体系可达到的Rs 与产品的选择性、体系 的效率和容量等三个色谱过程中需要控制的 最重要的参数有关。

式中,Sa为吸附剂的表面积,Vm为流动 相的体积。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活性, 组分的性质和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2、吸附等温线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过程达到 平衡时,其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函数关 系称为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方程

蛋白质分离提纯时 适合此吸附方程。

5.3.2常用吸附剂
色谱可分为无机基质吸附色谱(多种作 用力)、疏水作用吸附色谱(疏水作 用)、共价作用吸附色谱(共价键)、 金属螯合作用吸附色谱(螯合作用)、 聚酰胺吸附色谱(氢键作用)等,这些 色谱分离方法尽管其作用机理和作用力 不同,但都可看作是可逆的吸附作用。
(1)吸附柱的选择:酸性物质分离宜用 硅胶柱,碱性物质分离选用氧化铝柱。 实验室常用色谱柱的内径与柱长之比一 般在1:15—1:20。 (2)吸附剂的使用情况: 用量 为样品量 的30-60倍,据此选用适当规格的色谱柱。 规格: 100目左右

(3)样品的加入(上样):尽可能选用 极性小的溶剂溶解样品及其装柱。常用 的上样方法有干样上样和湿法上样。 若样品溶于开始洗脱时的有机溶剂时, 直接将样品溶于该有机溶剂中,再轻轻 注入已准备好的色谱柱上,此法为湿法 上样。


(2)容量因子: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s) 或者保留系数k是测量组分保留值的系数。 (3)柱效:柱效与区带扩散有关。 (4)选择性:选择性定义为体系分开峰的能 力,例如两峰之间的距离。 在决定分辨率的因素中,良好的选择性比柱 效更重要。



(5)容量: 离子交换剂的容量是它可交换 的反离子的定量测量值,因此特别重要。它 可以表示为总离子容量,也可称为离子交换 剂的动力学容量。总离子容量为每克干胶或 者每毫升溶胀后的凝胶所结合的带电取代基 团的数量,它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测量。

按照极性增强顺序,常用混合洗脱溶剂 体系如下: (己烷/苯) → (苯/乙醚) → (苯/乙酸乙酯) → (氯仿/乙醚) → (氯仿/乙酸乙酯) → (氯 仿/甲醇) → (丙酮/水) →(甲醇/水)展开

剂的洗脱能力及极性比较
5.4 离子交换色谱
5.4.1 概念与基本原理:

概念: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通 过固定相表面带电荷的基团与样品离子 和流动相离子进行可逆交换,选择合适 的溶剂作为流动相,使溶质按照其离子 交换亲合力的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4)洗脱:洗脱用溶剂的极性宜逐步增 加,跳跃不能太大。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 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 一般选用TLC展开时使组分阻滞因子Rf值 达到 0.2~0.3的溶剂系统。 实际多用混合有机溶剂系统进行洗脱。 分离酸性物质时,常在洗脱溶剂中加入少 量醋酸;分离碱性物质时,则在洗脱溶剂 中加入少量氨水或吡啶或二乙胺。
(0-1.0 M) Tris-HCl buffer, pH 8.0.
B. RP-HPLC was carried out with a linear CH3CN gradient (0-1.0 M) at 2.5 ml/min of a flow rate using an UV detector at 215 nm.

流动相中组分的分子Xm与吸附在吸附剂 表面的流动相分子Ya相置换,结果组分 的分子被吸附,以Xa表示。流动相分子 回到流动相之间,以Ym表示。吸附平衡 常数称为吸附系数(Ka),可近似用浓度 商表示:

因为流动相的量很大,[Ym]n/[Ya]n近似 于常数,且吸附只发生于吸附剂表面, 所以,吸附系数可写成:

氧化铝:适宜分离植物中的碱性成分如 生物碱。
5.3.3流动相及其选择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上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 离组分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吸附中心 的过程。 强极性的流动相分子因占据极性中心的能力强, 而具有强的洗脱作用; 非极性的流动相分子竞争占据吸附活性中心的 能力弱,洗脱作用就弱。 因此,为了使样品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组 分得到分离,就必须根据样品的性质、吸附剂 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using a Diethylaminoethyl (DEAE) l-sephacel: Among the six enzymatic hydrolysates, papain hydrolysates, showing the highest hydroxyl re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were selected as purification material. The 4 ml of MWCO Ⅲ (250 mg/ml) were loaded onto a DEAE-Sephacel ion exchange column (74 ×280 mm) equilibrated with 1.0 M Tris-HCl buffer (pH 8.0) and eluted with a linear gradient of NaCl (0-1.0 M) in the same buffer at a flow rate of 80 ml/h. Each fraction was monitored at 280 nm, collected at a volume of 3.0 ml, and desalted using dialysis membrane, then lyophilise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In addtion, six fractions were pooled, dialysed for overnight and lyophilised for 3 days. The strongest antioxidative fraction was lyophilised, an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as the 附 剂混合、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 料液流出、吸附质解吸回收等四个过程。 吸附柱色谱法吸附过程是样品中各组分 的分子(X)与流动相分子(Y)争夺吸 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即为竞争吸附)的 过程。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体表面活性 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相关主题